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2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第13-18页 |
2.1 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相关文献 | 第13-14页 |
2.2 资产证券化与美国次贷危机相关文献 | 第14-15页 |
2.3 资产证券化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3.1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定义 | 第15页 |
2.3.2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结构 | 第15-16页 |
2.3.3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 第16-18页 |
第3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 第18-28页 |
3.1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3.2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现状 | 第20-28页 |
3.2.1 信贷资产证券化 | 第23-25页 |
3.2.2 企业资产证券化 | 第25-28页 |
第4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 第28-36页 |
4.1 制度环境 | 第28-31页 |
4.1.1 分业监管导致市场分离 | 第28页 |
4.1.2 市场信息不对称仍然存在 | 第28-29页 |
4.1.3 SPV存在双重征税的风险 | 第29-31页 |
4.2 法律环境 | 第31-32页 |
4.2.1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法律障碍 | 第31页 |
4.2.2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法律障碍 | 第31-32页 |
4.3 市场环境 | 第32-34页 |
4.3.1 投资者结构过于单一 | 第32-33页 |
4.3.2 产品结构过于单一 | 第33-34页 |
4.4 相关服务体系 | 第34-36页 |
4.4.1 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立存在问题 | 第34页 |
4.4.2 信用增级体系不完善 | 第34-35页 |
4.4.3 缺乏被市场投资者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 | 第35-36页 |
第5章 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 第36-68页 |
5.1 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历程 | 第36-38页 |
5.2 资产证券化的分类 | 第38-40页 |
5.2.1 按现金流是否需要重组分类 | 第38-39页 |
5.2.2 按基础资产分类 | 第39-40页 |
5.3 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现状 | 第40-59页 |
5.3.1 抵押担保证券产品MBS | 第40-43页 |
5.3.2 RMBS与CMBS | 第43-49页 |
5.3.3 抵押担保债券CMO | 第49-50页 |
5.3.4 资产支持证券ABS | 第50-55页 |
5.3.5 债务抵押证券CDO | 第55-59页 |
5.4 美国政府监管体制的改革 | 第59-68页 |
5.4.1 次贷危机前美国的监管体系 | 第59-60页 |
5.4.2 次贷危机后美国的监管体系 | 第60-62页 |
5.4.3 美国政府金融监管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62-68页 |
第6章 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建议 | 第68-77页 |
6.1 中美资产证券化市场比较 | 第68-74页 |
6.2 结论及建议 | 第74-77页 |
6.2.1 加快房地产行业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 | 第74页 |
6.2.2 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载体的设置 | 第74-75页 |
6.2.3 促进贷款和基础资产信息披露标准化 | 第75页 |
6.2.4 严格限制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链条 | 第75-76页 |
6.2.5 以金融科技手段构造ABS生态圈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