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成都市政府“调结构促低碳”的案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第12-14页
        1.1.1 选题的背景及依据第12-13页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外研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第15-17页
    1.3 选题的理论基础第17-20页
        1.3.1 低碳经济理论第17-18页
        1.3.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8页
        1.3.3 绿色发展理论第18-19页
        1.3.4 节能减排理论第19-20页
    1.4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第20-21页
        1.4.1 研究的思路第20页
        1.4.2 研究的内容第20-21页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1-23页
        1.5.1 研究的方法第21页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章 以成都市政府“调结构促低碳”为例的研究价值第23-30页
    2.1 我国调整能源结构促低碳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第23-25页
        2.1.1 我国调整能源结构促低碳的历史概况第23页
        2.1.2 我国调整能源结构促低碳的发展现状第23-25页
        2.1.3 我国调整能源结构促低碳的发展趋势第25页
    2.2 我国调整能源结构促低碳的主要困惑第25-27页
        2.2.1 能源供给与需求之间平衡的困惑第25-26页
        2.2.2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困惑第26页
        2.2.3 传统发展方式转型的困惑第26-27页
    2.3 成都市调整能源结构促进低碳发展典型意义第27-30页
        2.3.1 调结构促低碳实践具有示范带动的重大影响作用第27-28页
        2.3.2 调结构促低碳实践具有先进性和广泛性第28页
        2.3.3 调结构促低碳实践对发展转型具有启发性第28-30页
第三章 成都市政府“调结构促低碳”案例描述第30-42页
    3.1 决策背景及过程第30-33页
        3.1.1 调结构促低碳的重要性第30页
        3.1.2 调结构促低碳的实践基础第30-31页
        3.1.3 低碳发展决策及创建过程第31-33页
    3.2 实施历程第33-36页
        3.2.1 目标的确立第33-34页
        3.2.2 配套政策的出台第34-35页
        3.2.3 重点领域的确定第35-36页
    3.3 主要做法第36-38页
        3.3.1 调整能源生产结构第36-37页
        3.3.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第37-38页
        3.3.3 优化能源利用成本结构第38页
    3.4 主要成效第38-42页
        3.4.1 实现碳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38-39页
        3.4.2 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第39-40页
        3.4.3 构建全社会低碳发展模式第40-42页
第四章 成都市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分析第42-48页
    4.1 调整能源生产结构是促低碳的核心因素第42-44页
        4.1.1 形成“多元化”能源生产体系第42-43页
        4.1.2 增加清洁能源生产总量第43页
        4.1.3 形成清洁能源生产规模化效应第43-44页
    4.2 调整能源生产结构是促进低碳消费的重要保障第44-46页
        4.2.1 减少高排放能源供应占比第44-45页
        4.2.2 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第45页
        4.2.3 广泛运用节能低碳技术第45-46页
    4.3 调整能源生产结构的主要经验第46-48页
        4.3.1 加大清洁能源生产投入第46页
        4.3.2 加大清洁能源生产技术开发力度第46-47页
        4.3.3 推进清洁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第47-48页
第五章 成都市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分析第48-55页
    5.1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促低碳的基本因素第48-50页
        5.1.1 “高碳”消费向“低碳”消费转变第48页
        5.1.2 “高能耗”向“低碳”发展转型第48-49页
        5.1.3 构建以电能为主的多能源耦合交互模式第49-50页
    5.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第50-52页
        5.2.1 构建清洁能源消费体系第50-51页
        5.2.2 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步伐第51页
        5.2.3 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和生产体系第51-52页
    5.3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经验第52-55页
        5.3.1 建立淘汰高能耗产业“退出”机制第52-53页
        5.3.2 推动清洁能源区建设第53-54页
        5.3.3 构建能源替代有效机制第54-55页
第六章 成都市优化能源利用成本结构分析第55-61页
    6.1 优化能源利用成本是促低碳的关键技术第55-57页
        6.1.1 形成清洁能源使用成本优势第55页
        6.1.2 推广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第55-56页
        6.1.3 建立符合低碳发展规律的能源价格体系第56-57页
    6.2 优化能源利用成本是低碳消费的需求支撑第57-59页
        6.2.1 增加清洁能源利用需求第57页
        6.2.2 降低高碳排放能源消费量第57-58页
        6.2.3 推动全社会自主节能减排第58-59页
    6.3 优化能源利用成本的主要经验第59-61页
        6.3.1 推进能源价格改革第59页
        6.3.2 推进企业直购电服务第59-60页
        6.3.3 引导财税政策向低能耗企业和公众倾斜第60-61页
第七章 成都市调结构促低碳的启示第61-67页
    7.1 加强能源生产体系建设第61-62页
        7.1.1 加强清洁能源生产供给保障第61页
        7.1.2 加快清洁能源生产技术创新第61-62页
        7.1.3 加强清洁能源供应基础设施配套第62页
    7.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第62-64页
        7.2.1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第62-63页
        7.2.2 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第63-64页
        7.2.3 加快能源替代步伐第64页
    7.3 优化能源利用成本体系第64-67页
        7.3.1 加快形成能源利用价格体系第64-65页
        7.3.2 建立清洁能源利用价格杠杆机制第65页
        7.3.3 完善绿色低碳能源利用价格配套政策第65-67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67-70页
    8.1 主要结论第67-68页
    8.2 研究展望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室内臭氧的来源、去除与分布特性研究
下一篇:企业自愿性环境规制的创新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