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概述 | 第10页 |
1.2 荧光探针识别机理 | 第10-15页 |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机理 | 第11-12页 |
1.2.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 | 第12-13页 |
1.2.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理 | 第13-14页 |
1.2.4 激基缔合物/复合物(Excimer/Exciplex)机理 | 第14-15页 |
1.3 香豆素类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1.3.1 香豆素类阳离子荧光探针 | 第15-22页 |
1.3.2 香豆素类阴离子荧光探针 | 第22-24页 |
1.3.3 其它类型探针 | 第24-25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基于香豆素-喹啉体系的酰肼Fe~(3+)荧光探针 | 第27-40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7页 |
2.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27-30页 |
2.2.3 紫外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2.3.1 探针A1-A2对常见金属离子的识别 | 第31-33页 |
2.3.2 不同浓度Fe~(3+)对A1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测定探针A1与Fe~(3+)的络合比 | 第34-35页 |
2.3.4 不同浓度Fe~(3+)对A1紫外光谱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5 探针A1和Fe~(3+)络合的质谱图 | 第36页 |
2.3.6 探针A1的抗干扰性实验 | 第36-37页 |
2.3.7 探针A1对Fe~(3+)的响应时间和稳定性测试 | 第37-38页 |
2.3.8 探针A1的可逆性研究 | 第38页 |
2.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基于香豆素-喹啉体系的1,2,3-三唑Fe~(3+)荧光探针 | 第40-52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0页 |
3.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40-43页 |
3.2.3 紫外及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3.3.1 探针B1-B2对常见金属离子的识别 | 第44-46页 |
3.3.2 不同浓度Fe~(3+)对B1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 测定探针B1与Fe~(3+)的络合比 | 第47-48页 |
3.3.4 不同浓度Fe~(3+)对B1紫外光谱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5 探针B1的抗干扰性实验 | 第49页 |
3.3.6 探针B1对Fe~(3+)的响应时间和稳定性测试 | 第49-50页 |
3.3.7 探针B1的可逆性研究 | 第50-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