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弱键调控芴酮和萘衍生物在表/界面的二维自组装纳米结构及其形成机理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9页
    1.1 超分子化学第14-15页
    1.2 二维超分子化学和分子自组装第15-17页
    1.3 分子自组装的驱动力第17-27页
        1.3.1 范德华力第17-19页
        1.3.2 氢键第19-22页
        1.3.3 卤键第22-25页
        1.3.4 偶极?偶极作用第25-26页
        1.3.5 金属?有机配位键第26-27页
    1.4 影响分子自组装的因素第27-29页
        1.4.1 浓度效应第27-28页
        1.4.2 基底第28-29页
        1.4.3 温度第29页
    1.5 自组装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第29-33页
        1.5.1 动力学第30-31页
        1.5.2 热力学第31-33页
    1.6 扫描隧道显微镜第33-35页
        1.6.1 扫描隧道显微镜简介第33-34页
        1.6.2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第34-35页
    1.7 本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35-39页
        1.7.1 研究内容第35-37页
        1.7.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37-39页
第二章 取代基效应:多形态自组装结构中多重氢键的协同与竞争机制第39-63页
    2.1 引言第39-41页
    2.2 实验部分第41-44页
        2.2.1 实验试剂材料第41页
        2.2.2 合成路线第41-43页
        2.2.3 样品的制备及STM实验第43-44页
        2.2.4 模拟计算第44页
    2.3 结果第44-55页
        2.3.1 BHUF分子在辛酸/HOPG界面上的自组装第44-51页
        2.3.2 BCDF分子在辛酸/HOPG界面上的自组装第51-52页
        2.3.3 BHUF分子在辛苯/HOPG界面上的自组装第52-54页
        2.3.4 BCDF分子在辛苯/HOPG界面上的自组装第54-55页
    2.4 讨论第55-62页
        2.4.1 固–液界面上多晶型的形成机制第55-60页
        2.4.2 溶剂效应对于BHUF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第60-61页
        2.4.3 热力学第61-62页
    2.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三章 2,7-二(癸烷氧基)-9-芴酮分子的多形态自组装:C?H...O=C型氢键的调控第63-86页
    3.1 引言第63-65页
    3.2 实验部分第65-68页
        3.2.1 实验试剂材料第65-66页
        3.2.2 合成路线第66页
        3.2.3 样品的制备及STM实验第66-67页
        3.2.4 模拟计算第67-68页
    3.3 结果第68-77页
    3.4 讨论第77-84页
        3.4.1 分子间C(sp~2)?H...O=C型弱氢键诱导多形态分子构型的形成第77-83页
        3.4.2 溶质浓度诱导分子在固?气界面上形成多晶型自组装结构第83-84页
        3.4.3 偶极?偶极作用和范德华力作用的影响第84页
    3.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四章 多重氢键诱导非手性分子形成手性多形态相结构第86-123页
    4.1 引言第86-89页
    4.2 实验部分第89-91页
        4.2.1 实验试剂材料第89页
        4.2.2 合成路线第89-90页
        4.2.3 样品的制备及STM实验第90-91页
        4.2.4 模拟计算第91页
    4.3 结果第91-102页
        4.3.1 HPF分子在辛醇中的自组装第91-94页
        4.3.2 HPF分子在混合溶剂中的自组装(辛酸/辛醇<1/1,V/V)第94-96页
        4.3.3 HPF分子在混合溶剂中的自组装(辛酸/辛醇>1/1,V/V)第96-98页
        4.3.4 HPF分子在混合溶剂中的自组装(辛酸/辛醇>6/1,V/V)第98-101页
        4.3.5 HPF分子在混合溶剂中热力学稳定的之字形结构第101-102页
    4.4 讨论第102-122页
        4.4.1 “6-2”型或交替型手性相结构的形成机制第102-109页
        4.4.2 手性双螺旋玫瑰花形结构的形成机制第109-113页
        4.4.3 非手性之字形结构的形成机制第113-114页
        4.4.4 溶剂效应第114-117页
        4.4.5 HPF自组装结构的手性传递机制第117-120页
        4.4.6 热力学分析第120-122页
    4.5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五章 从二维分子自组装到三维体相晶体:分子间C(sp~2)?H...N弱氢键的调控第123-138页
    5.1 引言第123-124页
    5.2 实验部分第124-127页
        5.2.1 实验试剂材料第124-125页
        5.2.2 合成路线第125-126页
        5.2.3 样品的制备及STM实验第126页
        5.2.4 模拟计算第126-127页
        5.2.5 晶体培养第127页
    5.3 实验结果第127-133页
        5.3.1 CEN分子在固?液界面上形成的相结构第127-131页
        5.3.2 CEN分子形成的三维晶体第131-133页
    5.4 讨论第133-137页
        5.4.1 分子间的弱键和拓扑特征第133-135页
        5.4.2 热力学分析第135-136页
        5.4.3 二维自组装和三维晶体结构的联系与区别第136-137页
    5.5 本章小结第137-138页
结论第138-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5-159页
致谢第159-161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气化学中过氧自由基的单分子反应
下一篇:硼、氮掺杂富勒烯的结构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