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金融诈骗犯罪中被害人介入因素的刑法考量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二章 金融诈骗犯罪基本理论及反思第16-27页
    2.1 金融诈骗犯罪基本界定第16-22页
        2.1.1 金融的概念及本文的立场第16-18页
        2.1.2 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第18-19页
        2.1.3 金融诈骗犯罪的重新界定第19-22页
    2.2 金融诈骗犯罪的规范结构第22页
    2.3 金融诈骗犯罪的被害人信条学意义第22-27页
第三章 金融诈骗犯罪中被害人之界定第27-31页
    3.1 刑法学视角中的被害人第27-30页
        3.1.1 刑事被害人的概念及内涵第27-29页
        3.1.2 被害人应有的刑法地位第29-30页
    3.2 金融诈骗犯罪中被害人的界定及类型第30-31页
        3.2.1 涵义和特征第30页
        3.2.2 主要类型第30-31页
第四章 金融诈骗犯罪中的被害人介入因素第31-38页
    4.1 被害人介入因素的理论基础第31-34页
        4.1.1 被害人介入因素的基本内涵第31页
        4.1.2 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第31-33页
        4.1.3 被害人承诺理论适用之排除第33-34页
    4.2 金融诈骗犯罪中被害人介入因素的成立要件第34-36页
        4.2.1 被害人对危险的认识可能性第35页
        4.2.2 被害人的自我危险性第35页
        4.2.3 被害人的自我保护可能性第35页
        4.2.4 被害人对自我风险的义务优先性第35-36页
    4.3 金融诈骗犯罪中被害人介入因素的类型第36-38页
        4.3.1 故意地自我介入第36页
        4.3.2 过失地自我介入第36-37页
        4.3.3 无认知地被动介入第37-38页
第五章 金融诈骗犯罪中被害人介入因素的考量第38-41页
    5.1 金融诈骗犯罪定罪时的解释论视角第38-39页
    5.2 金融诈骗犯罪量刑时的酌定情节第39-41页
第六章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OS机刷卡套现之“自套自用行为”的刑法研究
下一篇:反垄断执法中行政垄断的认定与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