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变换的三维表面形貌分离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1.2 工程实用价值 | 第10-11页 |
1.2 表面形貌评定中常用的分离技术介绍 | 第11-13页 |
1.3 表面形貌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小波算法研究 | 第19-31页 |
2.1 小波变换理论 | 第19-22页 |
2.1.1 概述 | 第19页 |
2.1.2 小波变换的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2.1.3 小波的几个重要特性 | 第20-21页 |
2.1.4 小波变换的谱能量 | 第21-22页 |
2.2 Mallat算法 | 第22-24页 |
2.2.1 算法介绍 | 第22-23页 |
2.2.2 算法实现 | 第23-24页 |
2.3 提升算法 | 第24-30页 |
2.3.1 提升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24-25页 |
2.3.2 劳伦多项式 | 第25页 |
2.3.3 使用提升算法的小波变换 | 第25-29页 |
2.3.4 提升算法的特点 | 第29-30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表面形貌分离模型的建立及其小波实现 | 第31-39页 |
3.1 表面形貌一维小波模型 | 第31-33页 |
3.1.1 表面形貌二维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3.1.2 二维数学模型的小波构造原理 | 第31-32页 |
3.1.3 数学模型的小波实现 | 第32-33页 |
3.2 表面形貌二维小波模型 | 第33-36页 |
3.2.1 表面形貌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3.2.2 三维模型的构造原理 | 第33-34页 |
3.2.3 三维模型的小波求解 | 第34-36页 |
3.3 小波分解层数的确定 | 第36-37页 |
3.3.1 一维小波分解层数的确定 | 第36页 |
3.3.2 二维小波分解层数的确定 | 第36-37页 |
3.4 小波函数的选择 | 第37-38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表面分离和多尺度表面特征提取及其仿真 | 第39-51页 |
4.1 小波分离表面误差的实现步骤 | 第39-41页 |
4.2 一维离散小波分离表面应用 | 第41-45页 |
4.2.1 一维离散小波分解表面轮廓 | 第41-42页 |
4.2.2 仿真工具和滤波环境 | 第42-43页 |
4.2.3 一维小波滤波的仿真处理 | 第43-45页 |
4.3 二维小波分离表面应用 | 第45-50页 |
4.3.1 二维离散小波分解表面形貌 | 第45-46页 |
4.3.2 2-D小波分解中边界效应的消除 | 第46页 |
4.3.3 小波尺度和物理量之间的转换 | 第46-48页 |
4.3.4 二维小波滤波的仿真 | 第48-50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表面粗糙度信息的提取及其实验验证 | 第51-63页 |
5.1 三维形貌的表征参数 | 第51-52页 |
5.2 表面轮廓粗糙度提取实验及其评定 | 第52-56页 |
5.2.1 表面轮廓粗糙度提取实验 | 第52-55页 |
5.2.2 结果分析及其对比 | 第55-56页 |
5.3 表面三维形貌粗糙度提取及其评定 | 第56-62页 |
5.3.1 表面三维形貌粗糙度的提取实验 | 第56-60页 |
5.3.2 表面三维形貌粗糙度的结果及对比 | 第60-62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