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 奶牛乳腺及乳腺上皮细胞 | 第13-14页 |
2 牛奶的质量与成分 | 第14-15页 |
2.1 乳脂和乳蛋白 | 第14页 |
2.2 脂肪酸及其分类 | 第14-15页 |
3 奶牛乳腺炎 | 第15-18页 |
3.1 奶牛乳腺炎分类与症状 | 第15-16页 |
3.2 隐性乳腺炎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 第16页 |
3.3 病原微生物 | 第16-17页 |
3.4 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的致病机理 | 第17页 |
3.5 溶葡萄球菌素 | 第17-18页 |
4 mTOR信号通路与脂代谢 | 第18-19页 |
5 乳脂合成相关转录因子和关键酶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5.1 PPARs | 第19页 |
5.2 Lipin | 第19-20页 |
5.3 SREBPs | 第20-21页 |
5.4 脂肪酸合成相关酶 | 第21-22页 |
6 蛋白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技术 | 第22-23页 |
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对乳脂合成的影响 | 第24-70页 |
1 引言 | 第24-25页 |
1.1 牛乳品质及安全 | 第24页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腺炎对牛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第24页 |
1.3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腺炎致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 第24-2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43页 |
2.1 细胞系 | 第25页 |
2.2 菌株及质粒 | 第25页 |
2.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5-28页 |
2.4 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 第28-30页 |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BMECs引起细胞骨架重排 | 第30-31页 |
2.6 菌落计数检测不同入侵时间细胞内的细菌数 | 第31-32页 |
2.7 光学显微镜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牛乳腺上皮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影响 | 第32页 |
2.8 ELISA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牛乳腺上皮细胞对甘油三酯及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 第32-33页 |
2.9 WesternBlot | 第33-34页 |
2.10 质谱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对细胞内37种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2.11 免疫共沉淀 | 第35-36页 |
2.12 酵母双杂交验证相互作用蛋白 | 第36-41页 |
2.13 质谱检测相互作用蛋白 | 第41-4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3-70页 |
3.1 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得到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 | 第43页 |
3.2 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BMECs导致细胞骨架重排 | 第43-46页 |
3.3 随入侵时间延长细菌侵入BMECs的数量逐渐增多 | 第46页 |
3.4 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导致BMECs数量减少和形态改变 | 第46-48页 |
3.5 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BMECs影响甘油三酯、软脂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合成 | 第48-49页 |
3.6 细菌入侵影响乳脂合成相关转录因子、关键酶表达及mTORC1通路活性 | 第49-50页 |
3.7 整合素抑制剂RGD预处理细胞抵抗细菌入侵 | 第50-51页 |
3.8 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BMECs影响细胞内脂肪酸合成 | 第51-54页 |
3.9 免疫共沉淀检测证明Lipin1与PPARγ具有相互作用关系 | 第54-56页 |
3.10 酵母双杂交检测Lipin1和PPARγ具有直接相互作用关系 | 第56-62页 |
3.11 Lipin1与PPARγ之间有多种共同的结合蛋白 | 第62-69页 |
3.12 WesternBlot验证免疫共沉淀复合物中存在质谱检测出的Q95KV1相关蛋白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附录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