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类型学为基础的城市零散空间再利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解析 | 第10-12页 |
1.2.1 概念解释 | 第10-12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1 国外研究相关概况 | 第13-14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1.5.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3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6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类型学理论发展概述 | 第18-26页 |
2.1 类型学理论基础及起源 | 第18-20页 |
2.1.1 类型与起源 | 第18-19页 |
2.1.2 类型与特征 | 第19页 |
2.1.3 类型与模式 | 第19-20页 |
2.2 三种类型学 | 第20-21页 |
2.2.1 原型类型学 | 第20页 |
2.2.2 范型类型学 | 第20-21页 |
2.2.3 第三种类型学 | 第21页 |
2.3 类型学与设计方法 | 第21-23页 |
2.3.1 罗西的设计理论 | 第21-22页 |
2.3.2 普瑞尼的“元”设计 | 第22-23页 |
2.4 类型学在城市零散空间研究及设计中的意义 | 第23-24页 |
2.5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基于类型学的城市零散空间研究 | 第26-48页 |
3.1 城市零散空间的产生、转化与消失 | 第26-32页 |
3.1.1 历史因素对城市零散空间的影响 | 第26-28页 |
3.1.2 环境因素对城市零散空间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3 人为因素对城市零散空间的影响 | 第29-32页 |
3.2 基于类型学的城市零散空间构成要素研究 | 第32-36页 |
3.2.1 显性构成要素 | 第32-34页 |
3.2.2 隐形构成要素 | 第34-36页 |
3.3 基于类型学的城市零散空间类型化研究 | 第36-47页 |
3.3.1 依照区位分类 | 第37-38页 |
3.3.2 依照位置分类 | 第38-42页 |
3.3.3 依照使用性质分类 | 第42-44页 |
3.3.4 依照形态类型分类 | 第44-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城市零散空间利用现状调研 | 第48-68页 |
4.1 城市零散空间利用的潜在价值 | 第48-51页 |
4.2 城市零散空间利用的限制因素 | 第51-55页 |
4.2.1 空间界面 | 第52页 |
4.2.2 环境污染 | 第52-53页 |
4.2.3 空间可达性 | 第53-54页 |
4.2.4 安全感 | 第54-55页 |
4.2.5 场所感 | 第55页 |
4.3 城市零散空间现状案例研究 | 第55-66页 |
4.3.1 案例一:城郊结合部零散空间现状调研 | 第55-59页 |
4.3.2 案例二:交通附属空间零散空间调研 | 第59-61页 |
4.3.3 案例三:商业性零散空间调研 | 第61-64页 |
4.3.4 案例四:城市功能退化区零散空间调研 | 第64-66页 |
4.3.5 案例五:城市居住区零散空间调研 | 第66页 |
4.4 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城市零散空间利用策略研究 | 第68-78页 |
5.1 功能补充原则 | 第68-69页 |
5.2 改良空间界面 | 第69页 |
5.3 增强空间可达性 | 第69-70页 |
5.4 增强空间舒适性 | 第70-71页 |
5.5 提升安全感与归属感 | 第71页 |
5.6 控制城市污染 | 第71-72页 |
5.7 运用新科技,赋予空间新功能 | 第72-77页 |
5.8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6.1 对城市零散空间的再思考 | 第78-82页 |
6.1.1 城市零散空间与城市发展 | 第78-79页 |
6.1.2 城市零散空间的动态性与永恒性 | 第79-80页 |
6.1.3 建筑师的角色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