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墙体蓄热特性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1.1.2 我国墙体材料的发展 | 第9页 |
1.1.3 重庆地区气候特点 | 第9-10页 |
1.2 墙体蓄热热性的研究历史与发展 | 第10-15页 |
1.2.1 墙体非稳态计算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墙体材料热物性基础数据的发展 | 第11页 |
1.2.3 围护结构蓄热特性研究 | 第11-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成果 | 第15-17页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 第16-17页 |
2 调查统计及现状研究 | 第17-41页 |
2.1 调查样本及结果 | 第17-33页 |
2.1.1 调查样本描述 | 第17页 |
2.1.2 重庆地区墙体材料 | 第17-20页 |
2.1.3 重庆地区现有墙体构造及热工性能参数 | 第20-33页 |
2.2 重庆地区墙体构造原则 | 第33-38页 |
2.2.1 重庆地区指导规范 | 第33页 |
2.2.2 现有墙体热特性规定指标 | 第33-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3 重庆地区墙体蓄热特性评价 | 第41-65页 |
3.1 蓄热特性评价因子及等级划分标准 | 第41-42页 |
3.1.1 蓄热热性评价因子 | 第41-42页 |
3.1.2 蓄热热性等级划分标准 | 第42页 |
3.2 墙体蓄放热参数计算方法 | 第42-49页 |
3.2.1 谐波反应法基本原理 | 第43-47页 |
3.2.2 墙体热流衰减及延迟 | 第47-49页 |
3.3 墙体蓄放热参数计算结果及蓄热等级划分 | 第49-63页 |
3.3.1 墙体蓄放热结果 | 第49-61页 |
3.3.2 墙体蓄放热等级划分 | 第61-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4 实验研究与分析 | 第65-79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65页 |
4.2 实验平台设计与构造 | 第65-68页 |
4.2.1 实验平台概述 | 第65-66页 |
4.2.2 实验测试内容与测试仪器 | 第66-68页 |
4.2.3 模拟软件简介 | 第68页 |
4.3 实验及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78页 |
4.3.1 实测室外气象参数 | 第68-70页 |
4.3.2 三种工况下墙体内外表面温度 | 第70-74页 |
4.3.3 三种工况下墙体内外表面热流 | 第74-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5 墙体蓄热特性评价 | 第79-103页 |
5.1 建筑模型 | 第79-80页 |
5.2 蓄热特性评价 | 第80-100页 |
5.2.1 公共建筑各等级空态分析 | 第83-85页 |
5.2.2 居住建筑各等级空态分析 | 第85-86页 |
5.2.3 采用各等级墙体的公共建筑空调能耗 | 第86-94页 |
5.2.4 采用各等级墙体的居住建筑各空调能耗 | 第94-10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0-103页 |
6 墙体蓄热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3-117页 |
6.1 墙体蓄放热特性的室外扰量 | 第103-106页 |
6.2 本体对墙体蓄放热特性影响 | 第106-112页 |
6.2.1 墙体材料基本物性参数对墙体蓄放热特性影响 | 第106-110页 |
6.2.2 建筑设计对墙体蓄放热特性影响 | 第110-112页 |
6.3 墙体蓄放热特性的室内扰量 | 第112-11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7.1 结论 | 第117-118页 |
7.2 展望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附录 | 第125页 |
A.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工程及项目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