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无中叶脉dl2突变体转录组与蛋白组的相关性分析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缩略词表第10-12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维管束的发育第13页
    1.3 植物叶片的研究第13-14页
        1.3.1 叶片的形态第13-14页
        1.3.2 叶片的发育第14页
        1.3.3 叶脉的形态第14页
        1.3.4 水稻叶脉的特点第14页
    1.4 水稻叶脉发育的分子机制第14-18页
    1.5 课题所用的研究方法第18-21页
        1.5.1 数字基因表达谱(DGE)第18页
        1.5.2 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TRAQ)第18-21页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1-22页
    1.7 课题研究内容第22页
    1.8 课题创新之处第22-24页
2 dl2 突变体的DGE分析第24-36页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4页
        2.1.1 植物材料和及生长环境第24页
        2.1.2 工具酶及主要生化试剂第24页
        2.1.3 提取RNA所需试剂配制第24页
    2.2 主要仪器设备第24-25页
    2.3 实验方法第25-30页
        2.3.1 Trizol法提水稻总RNA及反转录第25-27页
        2.3.2 构建文库和测序第27页
        2.3.3 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流程第27-28页
        2.3.4 荧光定量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第28-30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2.4.1 DGE文库与差异表达mRNA的分析结果第30-32页
        2.4.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第32-33页
        2.4.3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第33-34页
        2.4.4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荧光定量验证结果第34-35页
    2.5 讨论第35-36页
        2.5.1 测序质量评估第35页
        2.5.2 差异基因的筛选、验证和分析第35-36页
3 dl2 突变体差异表达蛋白的iTRAQ分析第36-48页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6-37页
        3.1.1 植物材料第36页
        3.1.2 工具酶及主要生化试剂第36-37页
        3.1.3 主要生化试剂的配制第37页
    3.2 主要仪器设备第37-38页
    3.3 实验方法第38-41页
        3.3.1 蛋白质的提取第38-39页
        3.3.2 蛋白质浓度测量(Bradford定量)第39页
        3.3.3 SDS电泳第39页
        3.3.4 蛋白质酶解第39页
        3.3.5 iTRAQ标记第39-40页
        3.3.6 SCX分离第40页
        3.3.7 LC-ESI-MSMS质谱分析第40-41页
        3.3.8 生物信息分析第41页
        3.3.9 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分析第41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1-46页
        3.4.1 质谱检测结果第41-43页
        3.4.2 差异蛋白的筛选结果第43-45页
        3.4.3 GO注释第45页
        3.4.4 pathway代谢通路注释第45页
        3.4.5 差异蛋白的GO富集分析第45-46页
        3.4.6 差异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第46页
        3.4.7 与叶脉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第46页
    3.5 讨论第46-48页
        3.5.1 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与分析第46-47页
        3.5.2 与dl2 披垂表现特征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第47-48页
4. dl2 突变体转录组与蛋白组的相关性第48-52页
    4.1 转录组与蛋白组相关性分析的意义第48页
    4.2 差异表达mRNA与差异表达蛋白的比较第48-50页
    4.3 讨论第50-52页
5 dl2 突变表型相关基因的超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第52-74页
    5.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2-59页
        5.1.1 实验材料第52页
        5.1.2 克隆及载体第52页
        5.1.3 工具酶及主要生化试剂第52-53页
        5.1.4 培养基及储存液配方第53-59页
    5.2 主要仪器设备第59-60页
    5.3 实验方法第60-68页
        5.3.1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0-65页
        5.3.2 超表达重组子遗传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EHA105第65-66页
        5.3.3 农杆菌介导的愈伤浸染法转化水稻第66-68页
        5.3.5 阳性苗的检测第68页
        5.3.6 炼苗及移栽第68页
    5.4 转基因植株的QRT-PCR鉴定第68-69页
        5.4.1 引物设计第68-69页
        5.4.2 Trizol法提取转基因植株总RNA及反转录第69页
    5.5 结果与分析第69-71页
        5.5.1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9-70页
        5.5.2 超表达转基因苗的获得及培养第70页
        5.5.3 转基因植株中DL基因的表达情况第70-71页
    5.6 讨论第71-74页
6 主要结果、后续工作及展望第74-78页
    6.1 主要结果第74-75页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第75-78页
致谢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90页
附录第90-92页
    A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90页
    B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0-92页
附表一第92-96页
附表二第96-102页
附表三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胺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梨果实和花芽发育的影响
下一篇:甜叶菊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绿原酸类化合物的积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