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24页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1 作物非叶绿色器官光合作用对产量形成的贡献 | 第18-19页 |
1.2 水分亏缺对作物非叶绿色器官光合功能和产量的影响 | 第19-21页 |
1.2.1 水分亏缺下作物非叶绿色器官光合作用对产量贡献的变化 | 第19页 |
1.2.2 水分亏缺对作物非叶绿色器官光合面积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3 水分亏缺对作物非叶绿色器官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20页 |
1.2.4 水分亏缺对作物非叶绿色器官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5 水分亏缺对作物非叶绿色器官光合组分的影响 | 第21页 |
1.3 水分亏缺对作物非叶绿色器官光系统功能的影响 | 第21-22页 |
1.4 作物非叶绿色器官冠层光合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5 棉花非叶绿色器官光合特性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2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不同滴灌量对棉花叶片和非叶绿色器官光合面积空间分布及冠层指标的影响 | 第24-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24页 |
1.2 试验处理 | 第24-25页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25页 |
1.3.1 棉花各绿色器官面积的测定 | 第25页 |
1.3.2 冠层结构指标的测定 | 第25页 |
1.3.3 冠层透光率的测定 | 第25页 |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2.1 棉花生长季节主要气象因子的变化 | 第26页 |
2.2 不同滴灌量处理 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 | 第26-27页 |
2.3 不同滴灌量下棉株各绿色器官光合面积的空间分布及生育期变化 | 第27-28页 |
2.4 棉花叶片和非叶绿色器官表面积构成及对不同滴灌量的响应 | 第28-29页 |
2.5 棉花LAI的生育期变化及对不同滴灌量的响应 | 第29-30页 |
2.6 不同滴灌量下棉花冠层光分布特性 | 第30-32页 |
2.7 不同滴灌量下棉花冠平均叶倾角(MTA)的垂直变化 | 第32-33页 |
2.8 不同滴灌量下棉花冠层开度(DIFN)的垂直变化 | 第33页 |
3 讨论 | 第33-36页 |
3.1 棉花各绿色器官光合面积对滴灌量的响应 | 第33-34页 |
3.2 不同滴灌量对棉花冠层结构特征的影响 | 第34页 |
3.3 不同滴灌量处理对棉花冠层不同部位光分布的影响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棉花各绿色器官光合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对滴灌量的响应 | 第36-66页 |
第一节 棉花各绿色器官群体光合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6-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37页 |
1.2 棉花各绿色器官群体光合速率及空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 第37页 |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2.1 棉花冠层叶片和非叶绿色器官群体光合速率的生育期变化 | 第38-40页 |
2.2 棉花叶片和非叶绿色器官群体光合能力的冠层空间分布 | 第40页 |
2.3 棉花叶片和非叶绿色器官群体光合对整株群体光合能力的贡献 | 第40-42页 |
2.4 棉花群体光合与LAI的关系 | 第42-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3.1 棉花各绿色器官群体光合能力的变化特征 | 第43页 |
3.2 棉花叶片和非叶绿色器官群体光合能力的空间分布及水分调节效应 | 第43-45页 |
第二节 不同滴灌量下棉花各绿色器官光合特性的变化 | 第45-5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7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45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45-47页 |
1.2.1 水势的测量 | 第45页 |
1.2.2 各绿色器官的相对含水量(RWC) | 第45-46页 |
1.2.3 气体交换参数 | 第46页 |
1.2.4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及拟合 | 第46页 |
1.2.5 叶绿素含量 | 第46-47页 |
1.2.6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47页 |
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2.1 不同滴灌量下叶片水势的变化 | 第47页 |
2.2 叶绿素含量(Chl) | 第47-49页 |
2.3 相对含水量(RWC) | 第49-50页 |
2.4 净光合速率的生育期变化 | 第50-51页 |
2.5 气孔导度(gs) | 第51-52页 |
2.6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 | 第52-53页 |
2.7 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 | 第53-55页 |
2.8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3.1 棉花各绿色器官净光合能力及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 第56-57页 |
3.2 水分亏缺下棉花各绿色器官的水分利用效率 | 第57页 |
3.3 水分亏缺下棉花各绿色器官光响应 | 第57-58页 |
第三节 不同滴灌量下棉花各绿色器官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58-6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8-59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58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58-59页 |
1.2.1 光系统II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58-59页 |
1.2.2 快速光曲线测定及拟合 | 第59页 |
1.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2.1 水分亏缺条件下棉花各绿色器官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 | 第59-60页 |
2.2 棉花各绿色器官的光化学淬灭 | 第60-61页 |
2.3 棉花各绿色器官PSII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实际光合量子产量 | 第61-62页 |
2.4 不同水分亏缺下棉花各绿色器官快速光响应曲线特征 | 第62-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3.1 水分亏缺下棉花各绿色器官的光化学活性差异 | 第64-65页 |
3.2 棉花各绿色器官的电子传递特性对不同光强的响应 | 第65-66页 |
第四章 棉花叶片、苞叶和铃壳单位器官面积光合与群体光合作用的关系 | 第66-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66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66-67页 |
1.2.1 棉花各绿色器官面积的测定 | 第66页 |
1.2.2 棉花各绿色器官光响应曲线的测定及拟合 | 第66页 |
1.2.3 棉花各绿色器官群体光合速率的估算和测定 | 第66-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0页 |
2.1 盛铃期棉株各绿色器官净光合速率 | 第67页 |
2.2 盛铃期棉株冠层不同部位各绿色器官群体光合 | 第67-69页 |
2.3 棉株各绿色器官单位面积光合速率与群体光合速率的关系 | 第69-70页 |
3 讨论 | 第70-73页 |
3.1 实测和估算各绿色器官净光合速率的差异 | 第70-71页 |
3.2 棉花各绿色器官群体光合与单位器官面积光合的关系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水分亏缺下棉花叶片与非叶绿色器官的光合保护机制 | 第73-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73页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3-74页 |
1.2.1 各绿色器官的相对含水量 | 第73页 |
1.2.2 各绿色器官的类胡萝卜素 | 第73页 |
1.2.3 各绿色器官的非光化学淬灭 | 第73-74页 |
1.2.4 各绿色器官的保护性酶活性 | 第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0页 |
2.1 棉花各绿色器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第74-75页 |
2.2 水分亏缺条件下棉花各绿色器官NPQ的变化 | 第75-76页 |
2.3 棉花各绿色器官NPQ与RWC的线性回归分析 | 第76-77页 |
2.4 水分亏缺条件下棉花各绿色器官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 | 第77-80页 |
3 讨论 | 第80-82页 |
3.1 水分亏缺下棉花各绿色器官的光抑制情况 | 第80页 |
3.2 棉花各绿色器官热耗散方式的差异 | 第80-81页 |
3.3 棉花各绿色器官抗氧化酶保护体系和膜脂过氧化的差异 | 第81页 |
3.4 棉花各绿色器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 | 第81-82页 |
第六章 不同滴灌量下棉花非叶绿色器官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变化 | 第82-9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2-83页 |
1.1 试验概况 | 第82页 |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82-83页 |
1.2.1 棉花各绿色器官干物质量的测定 | 第82-83页 |
1.2.2 棉花非叶绿色器官光合作用对单铃重的贡献 | 第83页 |
1.2.3 棉花产量和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测定 | 第83页 |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8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3-92页 |
2.1 棉株各绿色器官干物质积累的生育期及空间变化 | 第83-86页 |
2.2 不同滴灌量下棉花各绿色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对整株生物量的贡献 | 第86-87页 |
2.3 冠层不同部位叶—铃的空间分布比例 | 第87-88页 |
2.4 冠层不同部位结铃数的空间变化 | 第88页 |
2.5 棉花非叶绿色器官对棉铃的相对贡献 | 第88-90页 |
2.6 不同滴灌量下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 第90-91页 |
2.7 不同滴灌量下棉花品质特征 | 第91-92页 |
3 讨论 | 第92-94页 |
3.1 水分亏缺下棉花非叶绿色器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及对产量的贡献 | 第92-93页 |
3.2 不同滴灌量处理对棉铃空间分布、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93-9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第94-9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4-95页 |
7.1.1 不同滴灌量下棉花冠层结构及叶片和非叶绿色器官光合面积的空间协同变化 | 第94页 |
7.1.2 不同滴灌量下棉花叶片及非叶绿色器官光合特征 | 第94-95页 |
7.1.3 棉花非叶绿色器官光合特性及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机制 | 第95页 |
7.1.4 水分亏缺下棉花结铃的空间变化及非叶绿色器官对产量的贡献 | 第95页 |
7.2 创新点 | 第95-96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作者简介 | 第111-112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