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5页 |
一、“问题大学生”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 | 第18-20页 |
二、“问题大学生”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1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21-23页 |
(一) 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四、“问题大学生”研究创新及有待深入之处 | 第23-25页 |
(一) 研究创新 | 第23-24页 |
(二) 有待深入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问题大学生”的概念及类型 | 第25-42页 |
一、“问题大学生”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25页 |
(二) 范围界定 | 第25-26页 |
(三) 划分标准 | 第26-28页 |
二、“问题大学生”类型划分 | 第28-31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二) 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三) 调查结果 | 第30-31页 |
三、“问题大学生”类型特点 | 第31-42页 |
(一) 心理障碍型 | 第31-34页 |
(二) 交往障碍型 | 第34-35页 |
(三) 学业不佳型 | 第35-37页 |
(四) 道德失范型 | 第37-38页 |
(五) 行为失控型 | 第38-40页 |
(六) 消费失当型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问题大学生”成因分析 | 第42-78页 |
一、家庭因素对“问题大学生”形成的影响 | 第42-52页 |
(一) 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 | 第42-45页 |
(二) 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 | 第45-48页 |
(三) 家庭教养模式的影响 | 第48-52页 |
二、学校因素对“问题大学生”形成的影响 | 第52-60页 |
(一) 教育阶段的影响 | 第52-53页 |
(二) 教育观念的影响 | 第53-56页 |
(三) 管理方法的影响 | 第56-58页 |
(四) 教育者的影响 | 第58-60页 |
三、社会因素对“问题大学生”形成的影响 | 第60-69页 |
(一) 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60-64页 |
(二) 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影响 | 第64-66页 |
(三) 影视、传媒舆论导向的影响 | 第66-68页 |
(四) 地域差异的影响 | 第68-69页 |
四、自身因素对“问题大学生”形成的影响 | 第69-78页 |
(一) 性格弱点的影响 | 第69-70页 |
(二) 心理疾病的影响 | 第70-73页 |
(三) 观念偏差的影响 | 第73-75页 |
(四) 能力差异的影响 | 第75-76页 |
(五) 生理缺陷的影响 | 第76-78页 |
第四章 “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原则研究 | 第78-89页 |
一、“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指导原则 | 第78-82页 |
(一) 系统性原则 | 第78-79页 |
(二) 全面性原则 | 第79-80页 |
(三) 及时性原则 | 第80页 |
(四) 教育性原则 | 第80-81页 |
(五) 主体性原则 | 第81页 |
(六) 发展性原则 | 第81-82页 |
二、“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基本原则 | 第82-84页 |
(一) 尊重“问题大学生”是进行教育转化的前提 | 第82页 |
(二) 科学的沟通方法是进行教育转化的基础 | 第82-83页 |
(三) 调动“问题大学生”自身积极性是教育转化的关键 | 第83页 |
(四) 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是进行教育转化的必由之路 | 第83-84页 |
三、“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具体原则 | 第84-89页 |
(一) 平等尊重原则 | 第84-85页 |
(二) 典型示范原则 | 第85页 |
(三) 层次差异原则 | 第85-86页 |
(四) 正向激励原则 | 第86-87页 |
(五) 循序渐进原则 | 第87页 |
(六) 自我教育原则 | 第87-89页 |
第五章 “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实现路径 | 第89-99页 |
一、“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策略 | 第89-94页 |
(一) 情感沟通策略群 | 第89-91页 |
(二) 教育激励策略群 | 第91-93页 |
(三) 外围疏通策略群 | 第93-94页 |
二、“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方法 | 第94-99页 |
(一) 启发激励法 | 第95页 |
(二) 熏陶感染法 | 第95-96页 |
(三) 实践锻炼法 | 第96页 |
(四) 心理咨询法 | 第96-97页 |
(五) 自我教育法 | 第97页 |
(六) 说理引导法 | 第97-98页 |
(七) 行为指导法 | 第98-99页 |
第六章 “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实践探索 | 第99-110页 |
一、吸取教训:注意教育转化的几个误区 | 第99-100页 |
(一) 转化手段:重惩罚轻沟通 | 第99页 |
(二) 转化情感:重关爱轻教育 | 第99-100页 |
(三) 转化方法:重激将轻引导 | 第100页 |
(四) 转化成效:重结果轻过程 | 第100页 |
二、立体教育:做好“问题大学生”预防工作 | 第100-103页 |
(一) 入学排查掌握情况 | 第100-101页 |
(二) 建立档案实时反馈 | 第101-102页 |
(三) 消减诱因防微杜渐 | 第102页 |
(四) 多方合作共同参与 | 第102-103页 |
三、多效措施:提升“问题大学生”转化力度 | 第103-107页 |
(一) 分析原因解决困扰 | 第103-104页 |
(二) 情感教育平等沟通 | 第104-105页 |
(三) 搭建平台产生实效 | 第105-106页 |
(四) 模范行为榜样力量 | 第106-107页 |
四、跟进服务:巩固“问题大学生”转化效果 | 第107-110页 |
(一) 实时关注 避免反复 | 第107页 |
(二) 理解宽容 转变观念 | 第107页 |
(三) 规范制度 抵制侵蚀 | 第107-108页 |
(四) 自我分析 自我调控 | 第108页 |
(五) 肯定鼓励 乐享生活 | 第108-110页 |
结论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附录 | 第116-137页 |
后记 | 第137-13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