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论文

论志愿者精神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对于志愿者和志愿者精神的研究第12-15页
        1.2.2 志愿者精神的沿革:汇聚中华伦理第15-16页
        1.2.3 志愿者精神的道德原则第16-18页
        1.2.4 培育志愿者精神的途径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第18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20页
        1.3.1 实践意义第18-19页
        1.3.2 学理意义和目的第19-20页
2 志愿者精神的历史溯源及变革第20-51页
    2.1 志愿者精神的中西溯源第20-31页
        2.1.1 志愿者精神的中国传统伦理源泉第20-26页
        2.1.2 西方志愿者精神源流第26-31页
    2.2 志愿者精神从近代到现代的发展第31-45页
        2.2.1 西方国家第31-37页
        2.2.2 亚洲地区第37-42页
        2.2.3 我国志愿者精神的发展第42-45页
    2.3 志愿者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第45-51页
        2.3.1 志愿者精神的主要内容第45-49页
        2.3.2 志愿者精神的价值审视第49-51页
3 志愿者精神的伦理内涵第51-63页
    3.1 志愿者精神的理论基础第51-54页
        3.1.1 义务论第51-52页
        3.1.2 功利主义第52-53页
        3.1.3 美德伦理第53-54页
    3.2 志愿者精神的特征第54-57页
        3.2.1 自愿性第54-55页
        3.2.2 奉献精神第55-56页
        3.2.3 无偿性第56-57页
        3.2.4 公益性第57页
    3.3 志愿者精神的使命第57-63页
        3.3.1 唤醒公民意识第58-59页
        3.3.2 传播美德第59-61页
        3.3.3 促进全球化第61-63页
4 当代志愿者精神的中国状况第63-73页
    4.1 志愿者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状况第63-68页
        4.1.1 公民道德观总体现状第63-65页
        4.1.2 功利性和从众心理第65-66页
        4.1.3 法制缺口第66-67页
        4.1.4 利益和权益的博弈第67-68页
    4.2 志愿者道德观现状的深度思考第68-73页
        4.2.1 对志愿者道德观的分析第68-70页
        4.2.2 从志愿者道德观看国人道德前景第70-73页
5 志愿者精神的外化:志愿者伦理行为分析第73-89页
    5.1 善恶原则第73-76页
        5.1.1 善恶总原则第73-74页
        5.1.2 善恶分原则第74-76页
    5.2 志愿者不同伦理行为分析第76-82页
        5.2.1 完全利他第77-79页
        5.2.2 为己利他第79-81页
        5.2.3 为他利己第81-82页
    5.3 志愿者伦理行为评价第82-89页
        5.3.1 利他的理想状态第82-84页
        5.3.2 合理利己的辩驳第84-85页
        5.3.3 志愿者精神的底线伦理第85-89页
6 志愿者精神的道德终极标准第89-101页
    6.1 志愿者精神的道德终极标准体系第89-93页
        6.1.1 道德终极总标准第89-90页
        6.1.2 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第90-93页
    6.2 有偿志愿“度”的匹配第93-97页
        6.2.1 有偿的条件第93-94页
        6.2.2 道德奖赏第94-95页
        6.2.3 带薪职业志愿者的道德性第95-97页
    6.3 志愿者精神道德标准性质的转换第97-101页
        6.3.1 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第98-99页
        6.3.2 为他利己和为己利他到完全利他的道德修炼第99-101页
7 志愿者精神的实现第101-113页
    7.1 志愿失灵及避免第101-104页
        7.1.1 成因探析第101-102页
        7.1.2 如何避免第102-104页
    7.2 志愿者精神的实现途径第104-107页
        7.2.1 道德良心第104-105页
        7.2.2 公民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第105-106页
        7.2.3 作为普世伦理的发扬第106-107页
    7.3 国外经验借鉴第107-113页
        7.3.1 欧美第108-111页
        7.3.2 亚洲第111-113页
8 结语第113-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群公共危机管理应急决策理论与应对机制研究
下一篇:宋代嵩山人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