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信用卡消费市场细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1页
图的目录第11-13页
表的目录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9页
    1.1 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4-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8-2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9-2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21-25页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5-26页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第26-29页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第26-27页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27-29页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第29-63页
    2.1 信用卡概述第29-30页
    2.2 市场细分概念第30-31页
    2.3 客户价值评价第31-38页
        2.3.1 客户生命周期价值评价第32-33页
        2.3.2 RFM 客户价值评价第33-37页
        2.3.3 客户潜在价值的评价第37-38页
    2.4 信用风险评价第38-39页
    2.5 数据挖掘分类和聚类算法的主要测量指标第39-42页
    2.6 K-means 聚类算法第42-44页
    2.7 决策树算法及随机森林算法第44-51页
        2.7.1 决策树学习分类算法第44-48页
        2.7.2 随机森林学习算法第48-51页
    2.8 社会网络相关研究第51-63页
        2.8.1 社会网络发展简介第51-52页
        2.8.2 社会网络的基本概念第52-54页
        2.8.3 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内容第54-55页
        2.8.4 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岛屿分析方法第55页
        2.8.5 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社区分析方法第55-63页
第3章 信用卡持卡人的 RFMDA 细分模型第63-77页
    3.1 引言第63-65页
    3.2 信用卡持卡人细分模型第65-70页
        3.2.1 信用卡持卡人的逾期信用风险及判定方法第65-66页
        3.2.2 信用卡持卡人的疑似套现交易风险判断方法第66-67页
        3.2.3 融入风险测量的 RFMDA 模型第67-69页
        3.2.4 客户分类第69-70页
    3.3 实验及评价第70-75页
        3.3.1 数据第70-71页
        3.3.2 RFM 模型实验第71-73页
        3.3.3 RFMDA 模型实验第73-75页
    3.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4章 信用卡特约商户的 MSBRF 细分模型第77-89页
    4.1 当前信用卡特约商户细分的主要需求第77-79页
    4.2 特约商户细分模型的构建第79-81页
        4.2.1 特约商户细分模型构建的目标第79-80页
        4.2.2 特约商户风险的特征选择第80-81页
        4.2.3 特约商户细分模型第81页
    4.3 实验及评价第81-87页
        4.3.1 数据第82-83页
        4.3.2 实验结果第83-87页
        4.3.3 随机森林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对比第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5章 信用卡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的社会网络分析的细分模型第89-122页
    5.1 背景第89-90页
    5.2 信用卡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社会网络的构建第90-93页
        5.2.1 信用卡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消费交易关联社会网络的构建第91页
        5.2.2 信用卡持卡人消费交易关联社会网络的构建第91-92页
        5.2.3 信用卡特约商户消费交易关联社会网络的构建第92-93页
    5.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信用卡持卡人和特约商户细分原理第93-95页
    5.4 实验及讨论第95-121页
        5.4.1 数据处理第95-96页
        5.4.2 信用卡持卡人和商户的 TAN 网络分析第96-100页
        5.4.3 信用卡持卡人 CAN 网络分析第100-111页
        5.4.4 特约商户 MAN 网络分析第111-121页
    5.5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6章 总结和展望第122-125页
    6.1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22-123页
    6.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第123页
    6.3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作者简介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品和环境水中合成色素的高通量筛查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LED的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建模及光学接收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