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生物碳对酸性土壤中有害金属植物毒性缓解及阻控机理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生物碳及其在退化土壤污染控制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第14-38页
    1 生物碳的来源、结构与组分特征第15-20页
        1.1 生物碳的来源及制备第15-17页
        1.2 生物碳的有机组分及特性第17-19页
        1.3 生物碳的灰分及无机矿物组分第19-20页
    2 生物碳对土壤结构与性质的影响第20-26页
        2.1 生物碳对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第20-22页
        2.2 生物碳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22页
        2.3 生物碳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22-26页
    3 生物碳对酸性土壤的修复作用第26-30页
        3.1 土壤酸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第26-27页
        3.2 酸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危害第27-29页
        3.3 生物碳对酸化土壤改良及对Al毒的缓解作用第29-30页
    4 生物碳对重金属的固定作用及机理第30-35页
        4.1 碱性作用第33页
        4.2 生物碳中无机组分作用第33-34页
        4.3 生物碳有机含氧官能团作用第34-35页
    5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35-38页
第二章 含氧官能团和硅颗粒在生物碳吸附Al中的作用及机理第38-56页
    1 实验部分第39-41页
        1.1 仪器与试剂第39页
        1.2 生物碳及灰分样品的制备第39-40页
        1.3 生物碳对Al的吸附实验第40页
        1.4 生物碳及生物碳负载Al样品表征第40-41页
    2 结果与讨论第41-54页
        2.1 生物碳的结构表征第41-44页
        2.2 生物碳吸附Al动力学行为和等温吸附曲线第44-47页
        2.3 生物碳有机含氧官能团在Al吸附中的作用第47-49页
        2.4 Al负载后对生物碳表面电荷的变化第49-52页
        2.5 生物碳有机含氧官能团和硅颗粒对Al双重绑定作用机理探讨第52-54页
    3 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生物碳对水培体系中植物Al毒性的缓解作用及机理第56-72页
    1 实验部分第56-59页
        1.1 仪器与试剂第56-57页
        1.2 生物碳制备与表征第57页
        1.3 植物培养第57页
        1.4 生物碳对Al胁迫下小麦生长的影响第57-58页
        1.5 小麦根尖伊文斯兰(Evans blue)吸收量的测定第58-59页
    2 结果与讨论第59-70页
        2.1 生物碳对Al胁迫下小麦生长的影响第59-62页
        2.2 生物碳对溶液pH及残留Al浓度的影响第62-63页
        2.3 pH对生物碳吸附Al及溶液中Al形态的影响第63-67页
        2.4 生物碳缓解小麦Al毒的作用机理第67-70页
    3 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生物碳对酸性土壤中Al的毒性缓解作用及机理第72-88页
    1 实验部分第73-75页
        1.1 仪器与试剂第73页
        1.2 生物碳的制备第73页
        1.3 植物培养和处理第73-74页
        1.4 根尖横截面样品的制备及SEM-EDS表征第74页
        1.5 铝含量的测定第74页
        1.6 小麦根尖Al分布定性染色第74-75页
        1.7 Si含量的测定第75页
    2 结果与讨论第75-87页
        2.1 生物碳对植物生长及根茎伸长的影响第75-77页
        2.2 生物碳对小麦根尖细胞死亡和Al分布的影响第77-80页
        2.3 生物碳对小麦根尖横截面结构及Al分布的影响第80-84页
        2.4 生物碳缓解红壤Al毒的作用机理第84-87页
    3 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氧化生物碳的结构特征及其对Al的增强吸附作用机理第88-104页
    1 实验部分第89-91页
        1.1 仪器与试剂第89页
        1.2 生物碳及氧化生物碳的制备第89-90页
        1.3 pH对生物碳及氧化生物碳吸附Al的影响第90页
        1.4 生物碳及氧化生物碳的表征第90-91页
    2 结果与讨论第91-103页
        2.1 生物碳与氧化生物碳的结构特征第91-96页
        2.2 pH对生物碳和氧化生物碳吸附Al的影响第96-98页
        2.3 Al负载前后氧化生物碳表面含氧官能团变化特征第98-99页
        2.4 Al负载前后氧化生物碳表面电荷变化特征第99-102页
        2.5 氧化生物碳对Al吸附机理第102-103页
    3 小结第103-104页
第六章 生物碳对酸性土壤中Cd植物毒性的缓解作用机理第104-121页
    1 实验部分第105-106页
        1.1 仪器与试剂第105页
        1.2 生物碳和氧化生物碳的制备第105页
        1.3 植物培养及生物碳对Cd胁迫下小麦生长的影响第105-106页
        1.4 植物根Cd的测定第106页
        1.5 pH对生物碳和氧化生物碳吸附Cd的影响第106页
        1.6 Zeta电位测定第106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06-120页
        2.1 生物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106-110页
        2.2 生物碳对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第110-112页
        2.3 生物碳对溶液pH和残留Cd浓度的影响第112-114页
        2.4 生物碳对根中Cd浓度的影响第114-116页
        2.5 pH对氧化生物碳吸附Cd的影响第116-117页
        2.6 Cd负载前后氧化生物碳红外光谱及表面电荷变化特征第117-119页
        2.7 生物碳在温室效应和土壤酸化过程中对Cd阻控的作用机理第119-120页
    3 小结第120-121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第121-126页
    1 研究结论第121-123页
        1.1 含氧官能团和硅颗粒在生物碳吸附Al中的作用及机理第121-122页
        1.2 生物碳对水培体系中植物Al毒性的缓解作用及机理第122页
        1.3 生物碳对酸性土壤中Al的植物毒性缓解作用及机理第122页
        1.4 氧化生物碳对Al增强吸附的作用机理第122-123页
        1.5 生物碳对酸性土壤中Cd植物毒性的缓解作用机理第123页
    2 主要创新点第123-124页
    3 展望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7页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