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B1结合蛋白的筛选及验证分析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写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 黄曲霉毒素 | 第12-16页 |
1.1 黄曲霉毒素的发现及分布 | 第12页 |
1.2 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1.3 黄曲霉毒素B_1的毒性 | 第13-14页 |
1.4 黄曲霉毒素的代谢和致癌机理 | 第14-16页 |
2. 蛋白组学方法及其应用 | 第16-19页 |
2.1 双向电泳技术 | 第17页 |
2.2 质谱技术 | 第17-18页 |
2.3 生物信息学 | 第18-19页 |
3. 与小分子化合物互作(结合)的蛋白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3.1 生物毒素的结合蛋白 | 第19-20页 |
3.2 维生素B_(12)的结合蛋白 | 第20页 |
3.3 重金属的结合蛋白 | 第20-21页 |
3.4 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 第21页 |
4. 黄曲霉毒素进入细胞的机制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黄曲霉毒素B_1偶联蛋白物的制备 | 第23-30页 |
1. 材料 | 第23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1.2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1 透析袋的预处理 | 第23-24页 |
2.2 AFB_1与BSA的偶联原理 | 第24页 |
2.3 AFB_1肟化产物的制备 | 第24-25页 |
2.4 AFB_1-BSA偶联产物的制备 | 第25页 |
2.5 偶联产物的分析鉴定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3.1 肟化产物的检测 | 第26-27页 |
3.2 偶联产物的紫外扫描检测 | 第27-28页 |
3.3 偶联产物浓度的测定 | 第28页 |
4. 讨论 | 第28-29页 |
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AFB_1结合蛋白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 第30-35页 |
1. 材料 | 第30-31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0-3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2.1 小鼠肝脏总蛋白的提取 | 第31页 |
2.2 筛选AFB_1结合蛋白 | 第31-32页 |
2.3 蛋白条带LC-MS/MS质谱分析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3.1 AFB_1结合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33页 |
3.2 质谱结果 | 第33-34页 |
4. 讨论 | 第34页 |
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载体的构建及蛋白与毒素的互作研究 | 第35-56页 |
1. 材料 | 第35-37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35-36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1.4 质粒和菌株 | 第36-37页 |
1.5 引物及序列 | 第3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7-44页 |
2.1 小鼠肝脏R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2.2 RT-PCR | 第38页 |
2.3 基因的扩增 | 第38-39页 |
2.4 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41页 |
2.5 融合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41-42页 |
2.6 ELISA检测蛋白与AFB_1的互作 | 第42页 |
2.7 细胞的复苏 | 第42-43页 |
2.8 细胞共定位 | 第43页 |
2.9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3-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3.1 小鼠肝脏总RNA的提取 | 第44-45页 |
3.2 基因的扩增 | 第45-46页 |
3.3 重组载体的验证 | 第46-48页 |
3.4 蛋白质的表达与纯化 | 第48-50页 |
3.5 AFB_1与蛋白互作分析 | 第50-51页 |
3.6 细胞共定位 | 第51页 |
3.7 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51-53页 |
4. 讨论 | 第53-54页 |
4.1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53-54页 |
4.2 SDS-PAGE测定蛋白分子量偏差原因 | 第54页 |
4.3 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的比较 | 第54页 |
5. 小结 | 第54-56页 |
总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