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合院式窑洞民居的文化解读--以姜氏庄园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1.4 文化解读的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 1.4.1 文化解读的内涵与外延 | 第14-16页 |
| 1.4.2 文化解读的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 1.5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 2 陕北窑洞民居的自然与文化环境 | 第21-29页 |
| 2.1 陕北的地理区位 | 第21-22页 |
| 2.2 陕北窑洞民居的自然环境 | 第22-24页 |
| 2.2.1 土壤 | 第22-24页 |
| 2.2.2 气候 | 第24页 |
| 2.3 陕北窑洞民居的文化环境 | 第24-29页 |
| 2.3.1 农耕文化 | 第25-26页 |
| 2.3.2 游牧文化 | 第26-27页 |
| 2.3.3 边塞文化 | 第27-29页 |
| 3 陕北窑洞民居的形态与历史沿革 | 第29-43页 |
| 3.1 陕北窑洞民居的形态 | 第29-33页 |
| 3.1.1 靠崖窑 | 第29-31页 |
| 3.1.2 独立窑 | 第31-32页 |
| 3.1.3 地坑院 | 第32-33页 |
| 3.2 文化视野下陕北窑洞民居的历史沿革 | 第33-43页 |
| 3.2.1 原始穴居 | 第33-35页 |
| 3.2.2 人工穴居 | 第35-37页 |
| 3.2.3 人工窑洞 | 第37-40页 |
| 3.2.4 近代变迁 | 第40-43页 |
| 4 陕北合院式窑洞民居的形态与文化内涵 | 第43-61页 |
| 4.1 陕北合院式窑洞民居的定义 | 第43-44页 |
| 4.1.1 释义 | 第43页 |
| 4.1.2 分类 | 第43-44页 |
| 4.2 陕北合院式窑洞民居的形态 | 第44-56页 |
| 4.2.1 分布及保存现状 | 第44-46页 |
| 4.2.2 院落空间结构 | 第46-49页 |
| 4.2.3 建筑特点 | 第49-55页 |
| 4.2.4 小结 | 第55-56页 |
| 4.3 陕北合院式窑洞民居的文化内涵 | 第56-61页 |
| 4.3.1 哲学依据 | 第56-57页 |
| 4.3.2 美学追求 | 第57-59页 |
| 4.3.3 伦理精神 | 第59页 |
| 4.3.4 教化育人 | 第59-60页 |
| 4.3.5 小结 | 第60-61页 |
| 5 姜氏庄园的形态与文化内涵 | 第61-91页 |
| 5.1 姜氏庄园的形态 | 第61-76页 |
| 5.1.1 建造历史 | 第61-62页 |
| 5.1.2 建筑环境 | 第62-63页 |
| 5.1.3 院落格局 | 第63-69页 |
| 5.1.4 建筑细部 | 第69-76页 |
| 5.2 姜氏庄园的文化内涵 | 第76-91页 |
| 5.2.1 防御功能 | 第77-79页 |
| 5.2.2 伦理秩序 | 第79-82页 |
| 5.2.3 师法自然 | 第82-84页 |
| 5.2.4 风水思想 | 第84-87页 |
| 5.2.5 博采众长 | 第87-91页 |
| 6 陕北合院式窑洞民居的困境与对策 | 第91-103页 |
| 6.1 困境 | 第91-96页 |
| 6.1.1 姜氏庄园 | 第91-94页 |
| 6.1.2 窑洞古城 | 第94-96页 |
| 6.2 原因 | 第96-99页 |
| 6.2.1 文化环境改变 | 第96-97页 |
| 6.2.2 权属关系混乱 | 第97-99页 |
| 6.2.3 缺乏统一规划 | 第99页 |
| 6.3 对策 | 第99-103页 |
| 6.3.1 保护 | 第99-100页 |
| 6.3.2 发展 | 第100-103页 |
| 7 总结 | 第103-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 附录 | 第109-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