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脊髓疾病论文--运动神经元疾病论文

核酸对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聚集的调控作用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9-10页
主要缩写词表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第14-15页
    1.2 蛋白质构象病ALS第15-16页
        1.2.1 蛋白质构象病第15页
        1.2.2 SOD1与ALS病的联系第15-16页
    1.3 SOD1错误折叠、聚集毒性模型第16-18页
    1.4 突变导致SOD1性质改变第18-19页
    1.5 核酸的相关研究第19-21页
    1.6 核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聚集研究第21-24页
        1.6.1 核酸与SOD1的聚集研究第21-22页
        1.6.2 核酸与其他蛋白质聚集研究第22-24页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酸性条件,不同序列DNA促进wtSOD1聚集研究第26-45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6-30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26-27页
        2.2.2 溶液配制第27-28页
        2.2.3 不同序列DNA促进SOD1聚集第28页
        2.2.4 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DNA与SOD1的结合第28-29页
        2.2.5 ANS荧光法研究SOD1疏水性变化第29页
        2.2.6 圆二色谱法研究二级结构第29页
        2.2.7 直角光散射法研究聚集时间过程第29-30页
        2.2.8 倒置荧光显微镜法研究聚集体形貌第30页
        2.2.9 TEM法观测聚集体形貌第30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0-43页
        2.3.1 酸性条件下,不同序列的DNA与SOD1结合相互作用第30-34页
        2.3.2 酸性条件下,圆二色谱法研究二级结构变化第34-37页
        2.3.3 酸性条件下,SOD1疏水性变化研究第37-39页
        2.3.4 酸性条件下,SOD1自聚集研究第39页
        2.3.5 酸性条件下,聚集时间过程研究第39-41页
        2.3.6 SOD1-DNA聚集体形貌变化研究第41-42页
        2.3.7 不同序列的DNA与SOD1聚集机理探究第42-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酸性条件,不同结构的DNA促进wtSOD1聚集研究第45-60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45页
        3.2.2 溶液配制第45-46页
        3.2.3 不同结构的DNA促进SOD1聚集第46页
        3.2.4 等温量热滴定法研究DNA与SOD1的结合第46-47页
        3.2.5 圆二色谱法研究二级结构变化第47页
        3.2.6 ANS荧光法研究SOD1疏水性变化第47页
        3.2.7 直角光散射法研究SOD1聚集时间过程第47页
        3.2.8 刚果红染料法研究聚集体结构第47-48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8-59页
        3.3.1 酸性条件下,不同结构的DNA与SOD1结合相互作用第48-51页
        3.3.2 酸性条件下,圆二色谱法研究二级结构变化第51-55页
        3.3.3 酸性条件下,SOD1疏水性变化研究第55-57页
        3.3.4 酸性条件下,聚集时间过程研究第57页
        3.3.5 酸性条件下,CR紫外吸收法研究聚集体形貌第57-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细胞毒性实验研究第60-69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60-61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60页
        4.2.2 溶液配制第60-61页
        4.2.3 细胞毒性实验第61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1-67页
        4.3.1 Poly(dN)_(12)-SOD1聚集体对Hela细胞的毒性第61-63页
        4.3.2 Poly(dN)_(12)-SOD1聚集体对SH-SY5Y神经元细胞的毒性第63-65页
        4.3.3 不同结构的DNA和SOD1形成的聚集体对Hela细胞的毒性第65-66页
        4.3.4 聚集体类型与细胞毒性关系探究第66-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南极真菌来源的ETP类化合物HDN-1抗白血病作用与机制研究
下一篇:闽东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业务楼扩建项目成本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