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新型装配式平面钢框架拟动力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新型装配式构件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钢框架-抗侧力构件体系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拟动力试验方法及新型装配式体系试件设计 | 第19-40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拟动力试验方法 | 第19-26页 |
2.2.1 试验原理 | 第20-22页 |
2.2.2 试验设备及控制软件介绍 | 第22-26页 |
2.3 试件设计 | 第26-37页 |
2.3.1 相似比的确定 | 第26-27页 |
2.3.2 试件材料 | 第27-29页 |
2.3.3 主要构件设计 | 第29-33页 |
2.3.4 连接节点设计 | 第33-35页 |
2.3.5 试件边界条件 | 第35-37页 |
2.4 加载制度的确定 | 第37-39页 |
2.4.1 地震动类型选择 | 第37-38页 |
2.4.2 地震动参数取值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新型装配式体系拟动力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第40-55页 |
3.1 概述 | 第40页 |
3.2 钢框架-防屈曲支撑试件 | 第40-45页 |
3.2.1 试件破坏形态 | 第40-42页 |
3.2.2 层间刚度分析 | 第42页 |
3.2.3 加速度响应 | 第42-43页 |
3.2.4 位移响应 | 第43-45页 |
3.2.5 滞回性能 | 第45页 |
3.3 钢框架-钢板剪力墙试件 | 第45-52页 |
3.3.1 试件破坏过程及失效模式 | 第45-47页 |
3.3.2 层间刚度分析 | 第47-48页 |
3.3.3 加速度响应 | 第48-49页 |
3.3.4 位移反应 | 第49-51页 |
3.3.5 滞回特性 | 第51-52页 |
3.3.6 延性系数及能量耗散系数 | 第52页 |
3.4 两类结构体系响应规律对比 | 第52-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新型钢框架数值模拟方法及试验验证 | 第55-80页 |
4.1 概述 | 第55页 |
4.2 数值建模方法 | 第55-60页 |
4.2.1 材料本构模型 | 第56-57页 |
4.2.2 构件相互关系实现方法 | 第57-59页 |
4.2.3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59-60页 |
4.3 钢框架-防屈曲支撑体系 | 第60-64页 |
4.3.1 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61页 |
4.3.2 体系受力特点及破坏模式分析 | 第61-64页 |
4.4 钢框架-钢板剪力墙体系 | 第64-71页 |
4.4.1 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65-69页 |
4.4.2 节点受力特点及破坏模式分析 | 第69-71页 |
4.5 两类体系分析对比 | 第71-72页 |
4.6 新型体系多尺度有限元方法研究 | 第72-79页 |
4.6.1 可变梁高式节点简化 | 第72-76页 |
4.6.2 钢-混凝土组合梁简化 | 第76-78页 |
4.6.3 框架-支撑体系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78-7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