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源起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中相关概念论述 | 第13-14页 |
| ·生态文明 | 第13页 |
| ·生态建筑 | 第13页 |
| ·地域主义 | 第13页 |
| ·传统民居 | 第13-14页 |
| ·中国风建筑 | 第14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地域与生态建筑研究 | 第16-31页 |
| ·国外地域与生态建筑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6-26页 |
| ·研究缘起 | 第16-17页 |
| ·以阿尔瓦·阿尔托为代表的人情化与地方性 | 第17-19页 |
| ·新地域主义 | 第19-21页 |
| ·新地域+结合气候 | 第21-23页 |
| ·高技派也开始重视地域特征 | 第23-26页 |
| ·中国传统民居及其现代传承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 ·研究缘起 | 第26-27页 |
| ·《北京宪章》的地区建筑学观念 | 第27-28页 |
| ·"中国风"及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 ·"适宜技术"概念的提出是传统民居得以重生的关键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徽州民居的建筑特征解析 | 第31-53页 |
| ·徽州民居传统聚落环境 | 第31-35页 |
| ·传统聚落环境的形成 | 第31-32页 |
| ·传统聚落环境的选址 | 第32-33页 |
| ·传统聚落的布局特征 | 第33-35页 |
| ·徽州传统聚落的生态学价值 | 第35页 |
| ·徽州民居环境空间 | 第35-39页 |
| ·自然环境 | 第36-38页 |
| ·人文环境 | 第38-39页 |
| ·徽州民居建筑布局 | 第39-44页 |
| ·民居的单体形式及群体组合 | 第39-41页 |
| ·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特征 | 第41-44页 |
| ·徽州民居细部设计 | 第44-48页 |
| ·民居空间的分隔体 | 第44-47页 |
| ·民居屋面组合 | 第47-48页 |
| ·徽州民居形制生成因素 | 第48-53页 |
| ·人文因素 | 第49页 |
| ·思想文化因素 | 第49-51页 |
| ·环境因素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中国风"代表——徽派地域性建筑实践及其设计方法 | 第53-71页 |
| ·合肥和庄 | 第53-59页 |
| ·项目简介 | 第53页 |
| ·设计理念 | 第53-54页 |
| ·规划布局与特色 | 第54-55页 |
| ·建筑空间特色 | 第55-58页 |
| ·建筑生态性 | 第58-59页 |
| ·湖滨国际名品街 | 第59-62页 |
| ·项目简介 | 第60页 |
| ·规划特色 | 第60页 |
| ·建筑空间特色 | 第60-62页 |
| ·建筑生态理念 | 第62页 |
| ·棠溪人家 | 第62-64页 |
| ·项目简介 | 第62-63页 |
| ·规划特色 | 第63页 |
| ·建筑空间特色 | 第63-64页 |
| ·生态文明时代"中国风"设计方法 | 第64-70页 |
| ·营建和谐的自然环境 | 第64-66页 |
| ·建筑文化的表达 | 第66-67页 |
| ·适宜技术的提倡 | 第67-69页 |
| ·当代适宜技术概念 | 第69-70页 |
| ·当前"中国风"设计手法存在问题 | 第70-71页 |
| ·局限于形式符号 | 第70页 |
| ·地方文化的机遇及挑战 | 第70页 |
| ·现代技术与适宜技术的失衡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生态文明时代传统徽派民居的现代演绎 | 第71-82页 |
| ·传统徽派民居的现代演绎——安吉林语香溪项目 | 第71页 |
| ·适宜技术下的设计方法 | 第71-81页 |
| ·联排别墅LP—B—1 | 第71-75页 |
| ·院落式单体住宅DT—B | 第75-81页 |
| ·小结 | 第81-82页 |
| 结语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