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咸阳市二道原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郊野公园的发展及其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36页 |
| ·郊野公园概述 | 第15-27页 |
| ·郊野公园的概念 | 第15-17页 |
| ·郊野公园的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 ·郊野公园的功能 | 第20-22页 |
| ·郊野公园的内涵及特征 | 第22-25页 |
| ·郊野公园与其他类型公园的比较 | 第25-26页 |
| ·郊野公园分类 | 第26-27页 |
| ·郊野公园景观生态相关规划理论 | 第27-33页 |
|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 | 第27-30页 |
| ·自然生态美学理论 | 第30-31页 |
| ·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 第31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1-32页 |
| ·整体性和系统性理论 | 第32页 |
| ·大都市游憩地理论 | 第32-33页 |
| ·经济地理理论 | 第33页 |
| ·当前国内郊野公园景观规划中存在的不足 | 第33-34页 |
| ·设计观念拓展不足 | 第33页 |
| ·设计脱离自然 | 第33页 |
| ·未能规划并构建自身完善的景观生态格局 | 第33-34页 |
| ·误认为绿地率与生态性能呈正比关系 | 第34页 |
| ·缺乏理念构架 | 第34页 |
| ·研究层次 | 第34页 |
| ·宏观区域层次 | 第34页 |
| ·郊野公园自身层次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郊野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构架 | 第36-47页 |
| ·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 第36-38页 |
| ·规划目标 | 第36-37页 |
| ·规划原则 | 第37-38页 |
| ·郊野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的策略 | 第38-42页 |
| ·设计哲学的研究对策 | 第38-39页 |
| ·规划设计策略 | 第39-42页 |
| ·技术手段 | 第42页 |
| ·郊野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 第42-45页 |
| ·规划背景解读,确定规划目标 | 第42页 |
| ·实地调研 | 第42-43页 |
| ·景观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过程分析 | 第43页 |
| ·景观生态分类制图 | 第43页 |
| ·景观评价 | 第43页 |
| ·景观规划 | 第43页 |
| ·景观生态规划的决策和实施 | 第43-45页 |
| ·论构架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咸阳市二道原景观格局分析 | 第47-75页 |
| ·道原规划设计的前期分析 | 第47-53页 |
| ·咸阳市概述 | 第47-53页 |
| ·二道原所属郊野公园的类型 | 第53页 |
| ·为什么要建立二道原公园 | 第53-55页 |
| ·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 | 第53-54页 |
|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第54页 |
|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需求 | 第54页 |
| ·建设旅游名城的需求 | 第54-55页 |
| ·二道原景观格局分析 | 第55-70页 |
| ·宏观层面 | 第55-56页 |
| ·中观层面 | 第56-58页 |
| ·微观层面——二道原景观格局 | 第58-70页 |
| ·现状存在问题和措施 | 第70-74页 |
| ·整体层面 | 第70页 |
| ·郊野公园景观格局 | 第70-73页 |
| ·生态系统完整性分析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咸阳市二道原景观生态规划 | 第75-94页 |
| ·系统规划 | 第75-77页 |
| ·规划目标 | 第75页 |
| ·景观结构规划 | 第75-77页 |
| ·景观生态格局设计 | 第77-85页 |
| ·生态基质的设计 | 第78页 |
| ·生态斑块的设计 | 第78-80页 |
| ·生态廊道的设计 | 第80-85页 |
| ·空间管制规划 | 第85-86页 |
| ·禁建区 | 第85页 |
| ·限建区 | 第85页 |
| ·适建区 | 第85页 |
| ·建区 | 第85-86页 |
| ·方案景观格局评价 | 第86-93页 |
| ·二道原景观斑块结构特征评价 | 第86-91页 |
| ·二道原景观结构总体特征评价 | 第91-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 图录 | 第98-10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