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煤/生物质气化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7页 |
1.1.1 煤气化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14页 |
1.1.2 生物质气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1.3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1.2 煤/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碱金属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1 煤气化过程中碱金属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碱金属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煤与生物质共气化过程中碱金属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煤/生物质焦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20-25页 |
1.3.1 煤焦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3.2 生物质焦样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装置和方法 | 第26-36页 |
2.1 实验原料和装置 | 第26-30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6-27页 |
2.1.2 实验装置及热解过程 | 第27-30页 |
2.2 样品的制备、分析和检测方法 | 第30-34页 |
2.2.1 酸洗煤样及生物质样的制备方法 | 第30-31页 |
2.2.2 煤焦及生物质焦的制备方法 | 第31页 |
2.2.3 微波消解方法 | 第31页 |
2.2.4 样品中碱金属K和Na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1-33页 |
2.2.5 煤焦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测定 | 第33页 |
2.2.6 半焦CO_2气化反应实验 | 第33-34页 |
2.3 碱金属释放量的计算方法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碱金属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第36-50页 |
3.1 单一样品热解过程碱金属的释放规律 | 第36-39页 |
3.1.1 原煤随热解温度变化碱金属的释放规律 | 第36-37页 |
3.1.2 酸洗煤随热解温度变化碱金属的释放规律 | 第37-38页 |
3.1.3 生物质随热解温度变化碱金属的释放规律 | 第38-39页 |
3.2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碱金属的释放规律 | 第39-41页 |
3.2.1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碱金属迁移方向 | 第39-40页 |
3.2.2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碱金属迁移方式 | 第40-41页 |
3.3 共热解过程碱金属迁移规律的影响因素 | 第41-44页 |
3.3.1 温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2 煤中矿物质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3 煤粒径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共热解焦气化反应性对比 | 第44-47页 |
3.5 碱金属催化气化贡献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煤焦与生物质焦共气化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50-66页 |
4.1 固定碳转化率及反应性指数计算方法 | 第50页 |
4.1.1 固定碳转化率计算方法 | 第50页 |
4.1.2 反应性指数计算方法 | 第50页 |
4.2 内外扩散影响的消除实验 | 第50-54页 |
4.2.1 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 第51-52页 |
4.2.2 内扩散影响的消除 | 第52-54页 |
4.3 煤焦与生物质半焦在二氧化碳气氛下共气化反应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54-58页 |
4.3.1 焦样反应速率随碳转化率的变化规律 | 第54-57页 |
4.3.2 焦样反应速率随混合焦掺混比例的变化规律 | 第57-58页 |
4.4 煤焦与生物质半焦在二氧化碳气氛下共气化反应动力学 | 第58-64页 |
4.4.1 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 第58-61页 |
4.4.2 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61-62页 |
4.4.3 反应性指数R | 第62-63页 |
4.4.4 煤焦与生物质焦共气化协同效应探讨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