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对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税负影响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3.1 可能的创新 | 第15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1 增值税研究综述 | 第17页 |
2.2 “营改增”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3 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3 相关基本理论与政策解读 | 第21-27页 |
3.1 相关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3.1.1 税收负担理论 | 第21页 |
3.1.2 公平课税理论 | 第21-22页 |
3.1.3 税收效率理论 | 第22-23页 |
3.1.4 最优税制理论 | 第23页 |
3.2 金融业“营改增”的税收政策解读 | 第23-27页 |
3.2.1 金融业原有的营业税税收政策 | 第23-25页 |
3.2.2 金融业现行的增值税税收政策 | 第25-27页 |
4 实证分析 | 第27-37页 |
4.1 研究样本 | 第27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7-28页 |
4.3 变量选取 | 第28-30页 |
4.3.1 被解释变量 | 第28页 |
4.3.2 解释变量 | 第28-29页 |
4.3.3 控制变量 | 第29-30页 |
4.4 回归分析 | 第30-36页 |
4.4.1 描述性统计 | 第30-31页 |
4.4.2 相关性检验 | 第31页 |
4.4.3 回归分析 | 第31-33页 |
4.4.4 稳健性检验 | 第33-36页 |
4.5 实证结论 | 第36-37页 |
5 案例分析——以工商银行为例 | 第37-51页 |
5.1 银行业总体特征分析 | 第37-40页 |
5.1.1 商业银行的特点 | 第37页 |
5.1.2 商业银行业务基于收入来源的分类 | 第37-39页 |
5.1.3 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税收政策解读 | 第39-40页 |
5.2 中国工商银行的整体概况 | 第40页 |
5.3 “营改增”对工商银行流转税税负的影响 | 第40-48页 |
5.3.1 货币存贷业务 | 第41-42页 |
5.3.2 专业服务业务 | 第42-44页 |
5.3.3 金融产品交易业务 | 第44页 |
5.3.4 其他业务 | 第44-46页 |
5.3.5 其他重要可抵扣项 | 第46-48页 |
5.4 “营改增”对工商银行所得税税负的影响 | 第48-49页 |
5.4.1 营业收入的变化 | 第48页 |
5.4.2 营业支出的变化 | 第48-49页 |
5.4.3 所得税税负的变化 | 第49页 |
5.5 案例结论 | 第49-5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1-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6.2 相关建议 | 第51-54页 |
6.2.1 基于纳税主体的视角 | 第51-53页 |
6.2.2 基于征收主体的视角 | 第53-5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6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