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铜/铝复合材料生产方法概述 | 第11-12页 |
1.3 铜/铝轧制复合影响因素 | 第12-14页 |
1.4 铜/铝复合板轧制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4.1 轧制复合结合机理 | 第14-15页 |
1.4.2 轧制变形行为分析 | 第15-18页 |
1.4.3 结合强度预测模型 | 第18-19页 |
1.5 铜/铝复合材料扩散退火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1 扩散层界面金属间化合物 | 第19-20页 |
1.5.2 扩散退火对结合性能的影响 | 第20-21页 |
1.6 铜/铝复合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1-22页 |
1.7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铜/铝复合板的制备、热处理及性能检测 | 第24-29页 |
2.1 实验工艺流程设计 | 第24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24-25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4 表面处理 | 第25-26页 |
2.5 铜、铝板轧制复合工艺 | 第26-27页 |
2.6 铜/铝复合板退火工艺 | 第27页 |
2.7 性能检测 | 第27-29页 |
2.7.1 结合强度测试 | 第27-28页 |
2.7.2 硬度测试 | 第28页 |
2.7.3 金相显微观察 | 第28页 |
2.7.4 微观组织及成分测定 | 第28-29页 |
第3章 铜/铝复合板轧制工艺研究 | 第29-49页 |
3.1 轧制条件与铜/铝复合板组元变形率 | 第29-32页 |
3.1.1 轧制压下率对组元变形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2 轧制形式对组元变形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3 层厚对组元变形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 压下率对同步/异步轧制复合板结合状况的影响 | 第32-40页 |
3.2.1 复合板结合强度 | 第32-33页 |
3.2.2 复合板表面粘铝量 | 第33-36页 |
3.2.3 复合板表面粘铜量 | 第36-38页 |
3.2.4 复合板表面裂纹 | 第38页 |
3.2.5 铜/铝复合板结合强度与表面状况综合分析 | 第38-40页 |
3.3 铜/铝复合板轧制结合过程 | 第40-41页 |
3.4 铜/铝轧制复合板界面力学行为 | 第41-48页 |
3.4.1 同步轧制复合界面摩擦 | 第41-46页 |
3.4.2 异步轧制复合界面摩擦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退火工艺对铜/铝异步轧制复合板界面的影响 | 第49-69页 |
4.1 退火温度对复合板扩散层的影响 | 第49-54页 |
4.1.1 扩散层厚度 | 第49-51页 |
4.1.2 扩散层成分 | 第51-54页 |
4.2 退火温度对复合板剥离断裂及断口成分的影响 | 第54-57页 |
4.2.1 剥离面形貌及成分 | 第54-56页 |
4.2.2 剥离断裂位置及断口形貌 | 第56-57页 |
4.3 退火温度对铜/铝复合板硬度和结合强度影响 | 第57-59页 |
4.3.1 退火温度与组元硬度 | 第57-58页 |
4.3.2 退火温度与结合强度 | 第58-59页 |
4.4 退火时间对铜/铝复合板扩散层的影响 | 第59-61页 |
4.4.1 扩散层厚度 | 第59-61页 |
4.4.2 剥离面断裂形貌及成分 | 第61页 |
4.5 退火时间对复合板硬度和结合强度的影响 | 第61-64页 |
4.5.1 退火时间与组元硬度 | 第61-63页 |
4.5.2 退火时间与结合强度 | 第63-64页 |
4.6 剥离断裂理论及扩散层金属间化合物分析 | 第64-68页 |
4.6.1 剥离断裂理论分析 | 第64-65页 |
4.6.2 扩散层初生金属间化合物相预测 | 第65-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