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2-16页 |
附表索引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7-18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关于滨水区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2 关于商业街区的研究 | 第19页 |
1.3.3 关于外部空间的研究 | 第19-20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20-22页 |
1.4.1 南方 | 第20-21页 |
1.4.2 滨水区 | 第21页 |
1.4.3 商业街区外部空间 | 第21-22页 |
1.5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滨水商业街区发展分析 | 第24-32页 |
2.1 滨水商业街区概述 | 第24-28页 |
2.1.1 滨水商业街区界定 | 第24页 |
2.1.2 滨水商业街区的形成和发展 | 第24-25页 |
2.1.3 滨水商业街区类型 | 第25-28页 |
2.2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发展概况 | 第28-31页 |
2.2.1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定义 | 第28页 |
2.2.2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建设现状 | 第28-29页 |
2.2.3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发展趋势 | 第29-31页 |
2.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分析与研究 | 第32-50页 |
3.1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类型 | 第32-35页 |
3.1.1 按空间形态分类 | 第32-33页 |
3.1.2 按空间的功能分类 | 第33-35页 |
3.2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实体构成要素 | 第35-37页 |
3.2.1 底界面 | 第35-36页 |
3.2.2 侧界面 | 第36页 |
3.2.3 植栽及景观小品 | 第36-37页 |
3.3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37-41页 |
3.3.1 自然因素 | 第37-39页 |
3.3.2 社会文化因素 | 第39-41页 |
3.4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与水面的关系 | 第41-44页 |
3.4.1 街道与水面的关系 | 第42-43页 |
3.4.2 商业建筑和水面的关系 | 第43-44页 |
3.5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 | 第44-49页 |
3.5.1 行为活动类型 | 第44-46页 |
3.5.2 行为特性 | 第46-49页 |
3.6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 | 第50-59页 |
4.1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规划布局 | 第50-51页 |
4.1.1 沿岸线布局 | 第50页 |
4.1.2 伸入水面 | 第50页 |
4.1.3 包围水面 | 第50-51页 |
4.1.4 分割水面 | 第51页 |
4.2 结合城市自然要素设计 | 第51-53页 |
4.2.1 结合地形地貌 | 第52-53页 |
4.2.2 结合气候条件 | 第53页 |
4.3 结合城市空间设计 | 第53-55页 |
4.3.1 融入城市空间体系 | 第53-54页 |
4.3.2 完善城市空间体系 | 第54-55页 |
4.4 结合城市交通设计 | 第55-57页 |
4.4.1 结合城市公共交通 | 第55-56页 |
4.4.2 结合城市道路系统 | 第56-57页 |
4.5 结合城市文脉设计 | 第57-58页 |
4.5.1 延续城市肌理 | 第58页 |
4.5.2 结合地域文化 | 第58页 |
4.6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滨水商业街区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 第59-77页 |
5.1 入口空间设计 | 第59-62页 |
5.1.1 入口空间形式 | 第59-60页 |
5.1.2 入口位置选择 | 第60页 |
5.1.3 入口交通组织 | 第60-61页 |
5.1.4 入口空间标志 | 第61-62页 |
5.2 街道空间设计 | 第62-66页 |
5.2.1 街道空间形态 | 第62-63页 |
5.2.2 街道尺度 | 第63-65页 |
5.2.3 临水街道设计 | 第65-66页 |
5.3 广场空间设计 | 第66-69页 |
5.3.1 广场空间层次 | 第66-68页 |
5.3.2 广场尺度 | 第68页 |
5.3.3 滨水广场设计 | 第68-69页 |
5.4 灰空间设计 | 第69-74页 |
5.4.1 灰空间的作用 | 第69-71页 |
5.4.2 灰空间的营造方式 | 第71-74页 |
5.5 亲水空间设计 | 第74-76页 |
5.5.1 岸线的平面设计 | 第74-75页 |
5.5.2 护岸的断面设计 | 第75页 |
5.5.3 亲水平台设计 | 第75-76页 |
5.6 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滨水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 第77-94页 |
6.1 界面设计 | 第77-85页 |
6.1.1 界面连续性 | 第77-79页 |
6.1.2 界面层次性 | 第79-83页 |
6.1.3 界面开放性 | 第83-85页 |
6.2 绿化景观设计 | 第85-88页 |
6.2.1 植被景观 | 第85-86页 |
6.2.2 水体景观 | 第86-88页 |
6.3 桥梁景观设计 | 第88-89页 |
6.4 照明设施设计 | 第89-92页 |
6.4.1 建筑照明 | 第90页 |
6.4.2 场所照明 | 第90页 |
6.4.3 景观设施照明 | 第90-92页 |
6.5 服务设施设计 | 第92-93页 |
6.6 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1. 结合城市设计 | 第94页 |
2.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 第94页 |
3.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 第100-101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