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非法吸收存款罪所涉合同效力认定的现状 | 第12-20页 |
2.1 立法及司法实践处理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2.1.1 立法上的现有规定 | 第12-13页 |
2.1.2 当前司法判决的处理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2.2 针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合同效力问题存在的学说争议 | 第14-17页 |
2.3 最高院公报案例体现的裁判趋势 | 第17-20页 |
2.3.1 最高院公报案例 | 第17-18页 |
2.3.2 最高院公报案例之后的裁判趋势 | 第18-20页 |
3 主合同效力认定问题之多维视角分析 | 第20-36页 |
3.1 “犯罪行为和合同行为区别评价”视角下的合同效力问题 | 第20-26页 |
3.1.1 对民法和刑法行为的评价和刑法规范在民法层面的定位 | 第20页 |
3.1.2 民刑行为评价角度下的非吸罪与合同效力 | 第20-24页 |
3.1.2.1 关于犯罪行为与合同行为 | 第21-22页 |
3.1.2.2 评价合同关注的对象——合同无效的根本原因 | 第22-24页 |
3.1.3 民刑法律责任下的非吸罪与合同效力 | 第24-26页 |
3.2 “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视角下的主合同效力问题 | 第26-30页 |
3.2.1 民法通则第7条、合同法第52条及宪法中的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 | 第26-27页 |
3.2.2 非法吸收公共财产罪的保护对象 | 第27-28页 |
3.2.3 涉罪合同是否必然侵犯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 | 第28-29页 |
3.2.4 非吸罪所涉合同与金融秩序的关系 | 第29-30页 |
3.3 “效力性强制性规范”视角下的主合同效力问题 | 第30-33页 |
3.4 “反面排除法”视角下的主合同效力问题 | 第33-36页 |
3.4.1 关于当事人利益以及交易安全 | 第33-34页 |
3.4.2 关于资金流通与交易安全 | 第34-36页 |
4 担保合同效力认定问题分析 | 第36-38页 |
4.1 担保合同的原则有效性分析 | 第36-37页 |
4.2 债务人欺诈情形的担保合同效力问题 | 第37-38页 |
5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涉及合同效力的审判模式构建 | 第38-43页 |
5.1 对当前民刑交叉案件处理模式的梳理 | 第38页 |
5.2 对先刑后民审判的反思 | 第38-40页 |
5.3 民刑交叉案件处理模式的构建 | 第40-43页 |
6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作者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