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5-3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6-26页 |
1.2.2 工程规范相关规定 | 第26-28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29-32页 |
2 岩质边坡岩体结构与破坏形式 | 第32-43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边坡岩体结构 | 第32-35页 |
2.2.1 块状结构 | 第33-34页 |
2.2.2 层状结构 | 第34-35页 |
2.2.3 碎裂结构 | 第35页 |
2.2.4 散体结构 | 第35页 |
2.3 岩质边坡破坏形式 | 第35-42页 |
2.3.1 崩塌破坏 | 第36-37页 |
2.3.2 滑动破坏 | 第37-40页 |
2.3.3 倾倒破坏 | 第40-41页 |
2.3.4 溃屈破坏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岩石强度理论与断裂模拟方法 | 第43-54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岩石强度准则 | 第43-46页 |
3.2.1 Coulomb-Navier 准则 | 第43-44页 |
3.2.2 Mohr-Coulomb 准则 | 第44-45页 |
3.2.3 Griffith 准则 | 第45-46页 |
3.2.4 Hoek-Brown 经验准则 | 第46页 |
3.3 岩石断裂准则 | 第46-49页 |
3.3.1 最大周向应力准则 | 第47-48页 |
3.3.2 最小应变能准则 | 第48-49页 |
3.3.3 最大能量释放率理论 | 第49页 |
3.4 扩展有限元法 | 第49-53页 |
3.4.1 扩展有限元法基本思想 | 第49-50页 |
3.4.2 单位分解法 | 第50页 |
3.4.3 位移模式的构造 | 第50-51页 |
3.4.4 水平集法 | 第51-52页 |
3.4.5 裂纹开裂准则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崩塌破坏过程模拟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54-69页 |
4.1 引言 | 第54-55页 |
4.2 已有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55-57页 |
4.3 存在问题 | 第57-58页 |
4.4 基于裂缝扩展的崩塌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4.5 水富-麻柳湾公路某危岩崩塌稳定性分析 | 第59-68页 |
4.5.1 裂缝的开裂情况 | 第60-64页 |
4.5.2 崩塌破坏稳定性分析 | 第64-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滑动破坏过程模拟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69-99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圆弧型滑动破坏 | 第69-70页 |
5.3 平面型滑动破坏 | 第70-88页 |
5.3.1 已有稳定性分析方法与问题 | 第70-73页 |
5.3.2 张拉缝与结构面未贯情况 | 第73-77页 |
5.3.3 算例分析 | 第77-81页 |
5.3.4 地震作用下裂缝扩展情况 | 第81-83页 |
5.3.5 某高陡边坡地震作用下稳定性分析 | 第83-88页 |
5.4 楔体型滑动破坏 | 第88-97页 |
5.4.1 赤平投影法 | 第88-90页 |
5.4.2 结构面分析 | 第90-91页 |
5.4.3 已有稳定性分析方法与问题 | 第91-92页 |
5.4.4 矢量和法计算楔体稳定 | 第92-93页 |
5.4.5 算例分析 | 第93-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6 倾倒破坏过程模拟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99-108页 |
6.1 引言 | 第99页 |
6.2 倾倒破坏稳定性分析已有方法 | 第99-102页 |
6.3 存在问题 | 第102页 |
6.4 基于裂缝扩展的倾倒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02-103页 |
6.5 链子崖危岩体倾倒稳定性分析 | 第103-10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7 结语 | 第108-110页 |
7.1 结论 | 第108-109页 |
7.2 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