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6-39页 |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6-27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6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27页 |
·地貌及土壤特征 | 第26-27页 |
·气候特征 | 第27页 |
·植被特征 | 第2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7-39页 |
·样地设置 | 第27-28页 |
·茭蒿地理分布信息来源与方法 | 第28页 |
·植物分布信息来源 | 第28页 |
·分布图的绘制 | 第28页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28-29页 |
·土壤含水量及容重测定 | 第28页 |
·土壤粒径测定 | 第28-29页 |
·土壤总孔隙度计算 | 第29页 |
·土壤养分含量测定 | 第29页 |
·其他环境因子测定 | 第29-31页 |
·大气温度和湿度的测定 | 第29页 |
·坡面上太阳辐射量的计算 | 第29-31页 |
·植被调查 | 第31-32页 |
·群落特征调查 | 第31页 |
·种群年龄结构调查 | 第31-32页 |
·根冠比 | 第32页 |
·种群格局调查 | 第32-33页 |
·点格局分析 | 第32-33页 |
·种群空斑 | 第33页 |
·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计算 | 第33-34页 |
·种群繁殖特征调查 | 第34-35页 |
·无性繁殖特征调查 | 第34页 |
·有性繁殖特征调查 | 第34-35页 |
·土壤种子库测定 | 第35页 |
·热值的测定 | 第35-36页 |
·植物水分生理特征测定 | 第36-37页 |
·叶片含水量 | 第36页 |
·叶片保水力 | 第36页 |
·比叶面积 | 第36-37页 |
·叶片水势 | 第37页 |
·蒸腾速率 | 第37页 |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37-39页 |
·游离脯氨酸的测定:采用酸性茚三酮比色法 | 第37页 |
·可溶性糖的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 | 第37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分光光度计法 | 第37页 |
·保护酶(SOD,POD)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生理生化指标综合比较分析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茭蒿的区系地理分布 | 第39-43页 |
第四章 茭蒿群落及生境特征 | 第43-60页 |
1 茭蒿群落的分布特点 | 第43-46页 |
2 植物群落类型及特征 | 第46-49页 |
3 生境特征 | 第49-60页 |
·土壤理化特征 | 第49-58页 |
·土壤容重 | 第49-50页 |
·土壤机械组成 | 第50-52页 |
·土壤孔隙度 | 第52页 |
·土壤TOC、全N、全P、速效N、速效P含量 | 第52-56页 |
·土壤水分特征 | 第56-58页 |
·其他环境因子特征 | 第58-60页 |
·大气温度、湿度 | 第58-59页 |
·太阳辐射量 | 第59-60页 |
第五章 茭蒿种群特征 | 第60-73页 |
1 种群年龄结构 | 第60-61页 |
2 种群基株特征 | 第61页 |
3 茭蒿的根冠比 | 第61-62页 |
4 种群格局特征 | 第62-67页 |
5 种群生态位 | 第67-68页 |
6 热值分析 | 第68-73页 |
第六章 茭蒿的繁殖特征 | 第73-85页 |
1 茭蒿的生殖分配 | 第73-74页 |
2 有性繁殖特征 | 第74-80页 |
·种子产量 | 第74-75页 |
·种子千粒重 | 第75-76页 |
·种子萌发特性 | 第76-80页 |
·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76-77页 |
·不同沙埋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77-78页 |
·不同含水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78-80页 |
3 土壤种子库特征 | 第80-82页 |
4 无性繁殖特征 | 第82-85页 |
第七章 茭蒿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85-99页 |
1 植物水分生理特征 | 第85-90页 |
·比叶面积 | 第85-86页 |
·叶片水分饱和亏 | 第86页 |
·叶片含水量及失水率 | 第86-88页 |
·叶水势 | 第88-89页 |
·植物蒸腾速率比较 | 第89-90页 |
2 叶片生理生化特性 | 第90-99页 |
·渗透调节物质 | 第90-92页 |
·游离脯氨酸的含量 | 第90-91页 |
·可溶性糖的含量 | 第91-92页 |
·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 第92-95页 |
·保护酶活性 | 第92-94页 |
·丙二醛含量 | 第94-95页 |
·总叶绿素含量 | 第95-96页 |
·总有机酸含量 | 第96-97页 |
·生理生化指标的综合比较分析 | 第97-99页 |
第八章 讨论 | 第99-104页 |
1 茭蒿的生态适应性 | 第99-102页 |
·茭蒿对生物环境的适应特性 | 第100-101页 |
·茭蒿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特性 | 第101-102页 |
2 茭蒿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建植中的作用 | 第102-104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04-107页 |
1 茭蒿的区系地理分布 | 第104页 |
2 茭蒿群落及生境特征 | 第104页 |
3 茭蒿种群特征 | 第104-105页 |
4 茭蒿繁殖特征 | 第105页 |
5 茭蒿生理生化特征 | 第105-106页 |
6 茭蒿的生态效应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5页 |
附件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