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鲁文化与晋文化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鲁、晋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 第13-25页 |
一、鲁、晋文化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13-18页 |
(一) 鲁国疆域及自然地理环境 | 第13-14页 |
(二) 晋国疆域及自然地理环境 | 第14-18页 |
二、鲁、晋文化所处的人文环境 | 第18-25页 |
(一) 鲁国所处的人文环境 | 第18-21页 |
(二) 晋国所处的人文环境 | 第21-25页 |
第二章 鲁、晋文化不同的发展道路 | 第25-41页 |
一、鲁国和晋国对宗法制继承的不同 | 第25-28页 |
(一) 鲁国对宗法制度的恪守 | 第25-26页 |
(二) 晋国对宗法制的破坏 | 第26-28页 |
二、鲁国和晋国对周礼的不同态度 | 第28-33页 |
(一) 鲁国遵守礼仪之邦 | 第28-30页 |
(二) 晋国率先变法的国家 | 第30-33页 |
三、鲁国和晋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取向 | 第33-41页 |
(一) 鲁国重视礼乐制度,史学发达,崇尚道德 | 第33-36页 |
(二) 晋国追求功利霸业,以农业为基础,讲求务实 | 第36-41页 |
第三章 鲁文化与晋文化特征的异同 | 第41-63页 |
一、宗法制与非宗法制 | 第41-45页 |
(一) 春秋时期鲁国政体基本是宗法贵族制 | 第41-43页 |
(二) 春秋时期的晋国率先打破了宗法制度 | 第43-45页 |
二、礼治和法治 | 第45-59页 |
(一) 鲁国与礼治 | 第46-49页 |
(二) 晋国与法治 | 第49-59页 |
三、道义与功利 | 第59-63页 |
(一) “好学重道”的鲁国社会风尚 | 第59-61页 |
(二) “急功近利”的晋国之俗 | 第61-63页 |
第四章 鲁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的互补作用 | 第63-73页 |
一、鲁文化和晋文化的学术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 第63-66页 |
二、鲁、晋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第66-69页 |
三、 两种文化的互补对中华文明构建的影响 | 第69-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古籍 | 第75页 |
学术专著 | 第75-76页 |
论文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78-79页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