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典型小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及驱动力分析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12页 |
| 引言 | 第12-24页 |
| 0.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 0.2 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 0.2.1 水生态承载力相关定义 | 第13页 |
| 0.2.2 水生态承载力概念 | 第13-15页 |
| 0.2.3 水生态承载力特点 | 第15-16页 |
| 0.2.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0.2.5 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 0.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0.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0.3.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4-33页 |
| 1.1 凡河流域 | 第24页 |
| 1.1.1 凡河流域地理特征 | 第24页 |
| 1.1.2 凡河流域水文特征 | 第24页 |
| 1.2 清河流域 | 第24-33页 |
| 1.2.1 清河流域地理特征 | 第24页 |
| 1.2.2 清河流域水文特征 | 第24-33页 |
| 第二章 水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 | 第33-41页 |
| 2.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33-34页 |
| 2.1.1 全面性原则 | 第33页 |
| 2.1.2 科学性原则 | 第33页 |
| 2.1.3 可比性原则 | 第33-34页 |
| 2.1.4 易量化性原则 | 第34页 |
| 2.1.5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34页 |
| 2.2 构建依据 | 第34页 |
| 2.2.1 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指标 | 第34页 |
| 2.2.2 国家颁布的指标与标准 | 第34页 |
| 2.3 指标体系分类框架 | 第34-35页 |
| 2.4 指标的筛选 | 第35-36页 |
| 2.4.1 初步建立指标体系 | 第35-36页 |
| 2.5 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36-41页 |
| 第三章 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 | 第41-60页 |
| 3.1 凡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 | 第42-47页 |
| 3.2 清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 | 第47-53页 |
| 3.3 不同方案下的水生态承载力状况 | 第53-60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4.1 结论 | 第60页 |
| 4.2 不足之处 | 第60页 |
| 4.3 创新点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