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9-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心理物理学概述及颜色空间理论 | 第14-28页 |
2.1 心理物理学简介 | 第14-19页 |
2.1.1 阈值技术 | 第14-16页 |
2.1.2 量表技术 | 第16-18页 |
2.1.3 心理物理函数 | 第18-19页 |
2.2 颜色空间 | 第19-26页 |
2.2.1 RGB 及线性颜色空间 | 第20-22页 |
2.2.2 色度空间 | 第22-24页 |
2.2.3 知觉颜色空间 | 第24-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基于心理物理的中医舌色感知量的获取 | 第28-4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舌色颜色域分布 | 第28-30页 |
3.3 舌色 HSI 颜色空间单分量和心理感知量的关系研究 | 第30-35页 |
3.3.1 心理物理实验人员设备及环境 | 第30-31页 |
3.3.2 物理刺激量值的确定 | 第31-32页 |
3.3.3 成对比较试验流程 | 第32-33页 |
3.3.4 成对比较试验结果验证 | 第33-34页 |
3.3.5 心理感知量和 HSI 单维分量的曲线拟合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4 舌色 HSI 颜色空间分量综合变化时的心理感知量的研究 | 第35-40页 |
3.4.1 孟塞尔标准样册和实验颜色块的选定 | 第36-37页 |
3.4.2 等级排列法的整体实验流程 | 第37-38页 |
3.4.3 等级排列法的实验分步实施方法 | 第38-39页 |
3.4.4 等级排列法的实验结果及预测色度轴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舌色物理刺激量和心理感知量的数学模型 | 第42-6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基于多项式回归的心理感知量数学建模 | 第42-50页 |
4.2.1 多项式回归原理 | 第42-44页 |
4.2.2 舌色心理感知量的回归预测 | 第44-45页 |
4.2.3 回归模型项数的选择 | 第45-47页 |
4.2.4 心理感知量回归模型的测试验证 | 第47-48页 |
4.2.5 心理感知量回归模型的主观验证 | 第48-49页 |
4.2.6 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4.3 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和流程 | 第50-63页 |
4.3.1 支持向量机简介 | 第50-51页 |
4.3.2 二分类问题的最优分类超平面 | 第51-54页 |
4.3.3 支持向量回归机的超平面 | 第54-58页 |
4.3.4 核函数参数及惩罚因子 | 第58-60页 |
4.3.5 SVR 心理感知量预测模型建立 | 第60-62页 |
4.3.6 支持向量回归预测的心理感知量值主观评价 | 第62-63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中医舌色量化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 第64-72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软件结构设计 | 第64-66页 |
5.2.1 软件运行环境 | 第64-65页 |
5.2.2 软件功能介绍 | 第65-66页 |
5.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66-71页 |
5.3.1 登录模块 | 第66页 |
5.3.2 主窗口模块 | 第66-67页 |
5.3.3 数据库模块 | 第67页 |
5.3.4 颜色属性维度上的心理量显示模块 | 第67-68页 |
5.3.5 颜色比较模块 | 第68页 |
5.3.6 样本颜色空间分布和直方图显示模块 | 第68-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1) 研究了舌色的 HSI 颜色单分量和舌色心理感知量的变化对应关系 | 第72页 |
(2) 完成 HSI 颜色空间多分量和舌色心理感知量关系的回归建模 | 第72-73页 |
(3) 设计了一种中医舌色量化系统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