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1 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 第10-21页 |
1.1 传统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禁锢 | 第10-13页 |
1.1.1 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 | 第11-12页 |
1.1.2 科学化的马克思主义 | 第12-13页 |
1.2 社会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的弱化 | 第13-21页 |
1.2.1 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 | 第14-17页 |
1.2.2 人的“异化”和“物化” | 第17-21页 |
2 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途径:社会批判理论 | 第21-29页 |
2.1 社会批判理论的内涵 | 第21-23页 |
2.1.1 何为“批判理论” | 第22页 |
2.1.2 以“批判理论”命名的原因 | 第22-23页 |
2.2 社会批判理论的特征 | 第23-26页 |
2.2.1 跨学科的综合批判 | 第23-24页 |
2.2.2 唯物主义的批判 | 第24-25页 |
2.2.3 辩证的批判 | 第25-26页 |
2.3 社会批判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渊源 | 第26-29页 |
2.3.1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 第26-27页 |
2.3.2 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继承 | 第27-29页 |
3 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归宿:批判的马克思主义 | 第29-32页 |
3.1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批判 | 第29-30页 |
3.2 社会和历史相统一的批判 | 第30-32页 |
4 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 第32-37页 |
4.1 重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维度 | 第33-35页 |
4.2 重构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历史维度 | 第35-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2-43页 |
附件 | 第43-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