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吐鲁番坎儿井工程技术与测量方法探讨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15-28页 |
2.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15-26页 |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15-16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2.1.3 地质 | 第17-18页 |
2.1.4 气候 | 第18-19页 |
2.1.5 水资源 | 第19-24页 |
2.1.6 土壤 | 第24-25页 |
2.1.7 植被 | 第25-26页 |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8页 |
2.2.1 人口状况 | 第26-27页 |
2.2.2 经济状况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吐鲁番坎儿井 | 第28-47页 |
3.1 吐鲁番坎儿井的形成因素 | 第28-33页 |
3.1.1 吐鲁番坎儿井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 | 第28-32页 |
3.1.2 生产发展的需要 | 第32页 |
3.1.3 经济技术水平 | 第32-33页 |
3.2 新疆坎儿井的起源学说 | 第33-41页 |
3.2.1 国外传入说 | 第34-35页 |
3.2.2 内地传入说 | 第35-38页 |
3.2.3 本地自创说 | 第38-40页 |
3.2.4 本人的观点 | 第40-41页 |
3.3 坎儿井的分类及其结构 | 第41-47页 |
3.3.1 坎儿井的分类 | 第41-43页 |
3.3.2 坎儿井工程结构 | 第43-47页 |
第四章 坎儿井工程技术探讨 | 第47-65页 |
4.1 坎儿井工程测量技术探讨 | 第47-50页 |
4.1.1 坎儿井路线的选定 | 第47页 |
4.1.2 母井位置的确定 | 第47-48页 |
4.1.3 竖井深度的确定 | 第48-50页 |
4.2 古代坎儿井工程测量原理和方法 | 第50-55页 |
4.2.1 高差测量原理 | 第50-51页 |
4.2.2 古代坎儿井高差测量方法和步聚 | 第51-54页 |
4.2.3 坎儿井长度测量工具及单位 | 第54-55页 |
4.3 坎儿井的挖掘技术 | 第55-60页 |
4.3.1 竖井挖掘技术 | 第57页 |
4.3.2 暗渠挖掘技术 | 第57-60页 |
4.3.3 明渠与涝坝的挖掘技术 | 第60页 |
4.4 坎儿井的施工工具 | 第60-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65-66页 |
5.2 特色与不足 | 第66页 |
5.2.1 特色 | 第66页 |
5.2.2 不足之处 | 第66页 |
5.3 建议和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及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