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13串列加速器重离子微孔膜辐照束流线物理设计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HI-13 串列加速器应用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 1.3.1 加速器的基本构成 | 第12页 |
| 1.3.2 加速器的分类 | 第12-13页 |
| 1.3.3 串列加速器 | 第13-15页 |
| 1.3.4 加速器应用 | 第15-19页 |
| 1.4 重离子微孔膜概况 | 第19-22页 |
| 1.4.1 重离子微孔膜形成机理 | 第19页 |
| 1.4.2 重离子微孔膜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1.4.3 加速器制备重离子微孔膜优势 | 第20页 |
| 1.4.4 微孔膜应用领域 | 第20-22页 |
| 1.4.5 重离子微孔膜研制流程 | 第22页 |
| 1.5 重离子辐照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 1.5.1 扫描技术 | 第22-23页 |
| 1.5.2 透镜散焦技术 | 第23-24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重离子辐照技术 | 第25-31页 |
| 2.1 重离子辐照装置 | 第25-27页 |
| 2.1.1 辐照装置参数选取 | 第25-26页 |
| 2.1.2 辐照传动装置 | 第26-27页 |
| 2.2 重离子束流强度与辐照密度关系 | 第27-28页 |
| 2.3 现有辐照技术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 2.3.1 透镜散焦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 2.3.2 束流扫描存在问题 | 第29页 |
| 2.4 束流均匀化方案 | 第29-30页 |
| 2.4.1 束流扫描改进法 | 第29-30页 |
| 2.4.2 八极磁铁校正法 | 第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李萨如扫描法束流线物理设计 | 第31-50页 |
| 3.1 李萨如扫描法简介 | 第31-32页 |
| 3.2 扫描强度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 3.3 扫描电极选择及参数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 3.3.1 扫描电极选择 | 第33页 |
| 3.3.2 扫描参数计算 | 第33-34页 |
| 3.4 扫描波形 | 第34-39页 |
| 3.4.1 正弦波 | 第34-36页 |
| 3.4.2 三角波 | 第36-37页 |
| 3.4.3 三角波和正弦波组合 | 第37-39页 |
| 3.5 束团中心轨迹的简并 | 第39-40页 |
| 3.6 轨迹线间距 | 第40页 |
| 3.7 李萨如扫描下的束流强度分布 | 第40-43页 |
| 3.8 李萨如扫描法束流线光路设计 | 第43-49页 |
| 3.9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八极磁铁校正法束流线物理设计 | 第50-63页 |
| 4.1 八极磁铁校正法原理 | 第50页 |
| 4.2 八极磁铁校正法束流线光路设计 | 第50-56页 |
| 4.3 均匀度控制 | 第56-57页 |
| 4.4 公差分析 | 第57-6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八极磁铁物理设计 | 第63-77页 |
| 5.1 直角坐标系中多极矩分析 | 第63页 |
| 5.2 磁极面参数计算 | 第63-67页 |
| 5.3 电磁场数值计算 | 第67-68页 |
| 5.4 好场区分析 | 第68-70页 |
| 5.5 线圈功率计算 | 第70-71页 |
| 5.6 线圈水冷计算 | 第71-76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8页 |
| 6.1 总结 | 第77页 |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