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0.1 农村变革的意义与难度 | 第9-11页 |
0.2 中俄文学创作对于农民题材的关注 | 第11-15页 |
0.2.1 俄国农民题材创作传统探寻 | 第11-12页 |
0.2.2 中国文学农民题材传统探寻 | 第12-15页 |
1 肖洛霍夫与陈忠实笔下历史转型时期的农村生活图景 | 第15-19页 |
1.1 典型环境:浓厚的地域色彩 | 第15-17页 |
1.2 动乱社会的错综时空 | 第17-19页 |
2 肖洛霍夫与陈忠实笔下农民群像的异同 | 第19-31页 |
2.1 战争和革命时期的农民形象分析 | 第19-25页 |
2.1.1 为寻求真理而徘徊的葛利高里 | 第20-22页 |
2.1.2 因盲目反抗而迷惘的黑娃 | 第22-25页 |
2.2 肖洛霍夫与陈忠实对改革进程中的农民性的思考 | 第25-31页 |
2.2.1 肖洛霍夫笔下的农民:与私有制的痛苦决裂 | 第25-28页 |
2.2.2 陈忠实笔下的农民:历史与现实之下的无所适从 | 第28-31页 |
3 人道主义情怀下对人性的全面关照 | 第31-41页 |
3.1 肖洛霍夫与陈忠实创作出发点:对普通人的关注 | 第31-32页 |
3.2 还原人性:全面展示人性的复杂 | 第32-36页 |
3.2.1 肖洛霍夫笔下的葛利高里形象分析 | 第32-34页 |
3.2.2 陈忠实笔下的白嘉轩形象分析 | 第34-36页 |
3.3 展现人性角度的独特性 | 第36-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