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机载数据链概述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 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 | 第11-16页 |
1.2.1 信道编码的基本思想 | 第11-12页 |
1.2.2 信道编码定理 | 第12-14页 |
1.2.3 信道编码的分类 | 第14-15页 |
1.2.4 Turbo 码的发现 | 第15-16页 |
1.3 Turbo 码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Turbo 码的性能和原理分析 | 第16-17页 |
1.3.2 Turbo 码的分量码研究 | 第17页 |
1.3.3 软输出迭代译码算法 | 第17页 |
1.3.4 迭代译码流程 | 第17-18页 |
1.4 Turbo 码译码思想的应用 | 第18页 |
1.5 论文安排 | 第18-19页 |
第2章 机载数据链系统 | 第19-24页 |
2.1 数据链概念 | 第19页 |
2.2 数据链的组成要素 | 第19-20页 |
2.3 数据链类型 | 第20-21页 |
2.4 机载数据链 | 第21-24页 |
2.4.1 机载数据链通信的特点 | 第22页 |
2.4.2 机载数据链技术 | 第22-24页 |
第3章 Turbo 编译码技术 | 第24-44页 |
3.1 Turbo 编码 | 第24-27页 |
3.1.1 Turbo 码编码器的组成 | 第24-25页 |
3.1.2 分量码 | 第25-26页 |
3.1.3 Turbo 编码中的交织器 | 第26-27页 |
3.2 Turbo 码译码器 | 第27-42页 |
3.2.1 Turbo 迭代译码结构 | 第28-29页 |
3.2.2 Turbo 码子译码器的软判决译码算法 | 第29页 |
3.2.3 最大后验概率译码 MAP 算法 | 第29-32页 |
3.2.4 Log‐MAP 译码算法 | 第32-37页 |
3.2.5 Max‐Log‐MAP 算法 | 第37-38页 |
3.2.6 软输入软输出算法(SOVA) | 第38-41页 |
3.2.7 MAP 类算法与 SOVA 算法的比较 | 第41-42页 |
3.3 Turbo 码性能 | 第42-44页 |
3.3.1 Turbo 码性能特点 | 第42页 |
3.3.2 交织深度对 Turbo 码性能影响 | 第42-43页 |
3.3.3 迭代次数对 Turbo 码性能影响 | 第43-44页 |
第4章 Turbo 码的硬件实现 | 第44-64页 |
4.1 Turbo 码的硬件实现方案 | 第44-46页 |
4.2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6页 |
4.3 FPGA 芯片选择 | 第46-48页 |
4.4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 第48-49页 |
4.5 Turbo 码编码器的 FPGA 实现 | 第49-51页 |
4.5.1 RSC 编码器的实现 | 第50页 |
4.5.2 交织器的实现 | 第50-51页 |
4.6 Turbo 码译码器的 FPGA 实现 | 第51-57页 |
4.6.1 量化字长 | 第51-52页 |
4.6.2 译码算法 | 第52-53页 |
4.6.3 译码器的实现 | 第53-57页 |
4.7 Turbo 码编译码器性能测试 | 第57-58页 |
4.7.1 Turbo 码编码器仿真与测试 | 第57页 |
4.7.2 Turbo 码译码器仿真与测试 | 第57-58页 |
4.8 Turbo 码编码器后信号处理 | 第58-64页 |
4.8.1 交织器 | 第59页 |
4.8.2 加扰 | 第59-60页 |
4.8.3 拆分脉冲 | 第60页 |
4.8.4 合并脉冲 | 第60-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