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永磁电机多工况热特性及冷却水道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1.2.1 电机损耗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2 电机温度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2.3 机冷却优化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1.3 论文主要框架及内容 | 第19-22页 |
| 2 永磁同步电机的损耗计算 | 第22-34页 |
| 2.1 永磁同步电机损耗计算理论 | 第22-25页 |
| 2.1.1 铁耗的计算公式 | 第22-23页 |
| 2.1.2 铜耗的计算公式 | 第23页 |
| 2.1.3 永磁体涡流损耗计算原理 | 第23-24页 |
| 2.1.4 机械损耗的计算原理 | 第24-25页 |
| 2.2 永磁同步电机损耗分析及计算 | 第25-34页 |
| 2.2.1 定子、转子齿部、轭部损耗划分 | 第26-29页 |
| 2.2.2 各部分损耗计算 | 第29-34页 |
| 3 基于热网络法永磁同步电机温度场分析 | 第34-50页 |
| 3.1 热网络法理论 | 第34-37页 |
| 3.2 永磁同步电机实体模型以及温升实验 | 第37-41页 |
| 3.3 额定工况温度场分析 | 第41-47页 |
| 3.3.1 稳态温度场计算 | 第42-45页 |
| 3.3.2 瞬态温度场计算 | 第45页 |
| 3.3.3 与实验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 3.4 峰值转矩工况温度场分析 | 第47-48页 |
| 3.4.1 瞬态温度场分析 | 第47页 |
| 3.4.2 与实验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4 基于有限元法永磁同步电机温度场分析 | 第50-70页 |
| 4.1 流体力学理论 | 第50-53页 |
| 4.1.1 冷却液流动状态的确定 | 第50页 |
| 4.1.2 气隙的等效处理及其导热系数的计算 | 第50-52页 |
| 4.1.3 进口与出口压差的计算 | 第52-53页 |
| 4.2 传热学理论 | 第53-60页 |
| 4.2.1 生热率及三种传热方式 | 第53-55页 |
| 4.2.2 电机瞬态热方程和边界条件 | 第55页 |
| 4.2.3 电机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 第55-57页 |
| 4.2.4 各向异性材料等效导热系数的确定 | 第57-59页 |
| 4.2.5 等效热阻的处理 | 第59-60页 |
| 4.3 电机模型以及网格划分 | 第60-63页 |
| 4.4 额定工况温度场分析 | 第63-66页 |
| 4.4.1 稳态温度场分布 | 第63-65页 |
| 4.4.2 与实验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 4.5 峰值转矩工况温度场分析 | 第66-67页 |
| 4.5.1 瞬态有限元仿真 | 第66页 |
| 4.5.2 与实验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 4.6 峰值转速工况温度场分析 | 第67-69页 |
| 4.6.1 稳态有限元仿真 | 第67-69页 |
| 4.6.2 与实验对比分析 | 第69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5 永磁同步电机冷却系统分析 | 第70-78页 |
| 5.1 不同形状水道对于电机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第70-73页 |
| 5.2 不同注水方式对于电机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第73-75页 |
| 5.3 不同注水流速对于电机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 第75-7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8-82页 |
| 6.1 对比分析与总结 | 第78-81页 |
| 6.1.1 额定工况下对比分析 | 第78-79页 |
| 6.1.2 峰值转速工况下分析对比 | 第79页 |
| 6.1.3 峰值转矩工况下对比分析 | 第79-80页 |
| 6.1.4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9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