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基于宏观压力测试视角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7页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8-14页
        1.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识别第9-11页
        1.2.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计量第11-13页
        1.2.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第13-14页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第14-16页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4-15页
        1.3.2 结构框架第15-16页
    1.4 创新和不足第16-17页
第2章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相关理论第17-23页
    2.1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涵义第17-18页
        2.1.1 流动性的涵义第17页
        2.1.2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涵义第17-18页
    2.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第18-20页
        2.2.1 资产管理理论第18页
        2.2.2 负债管理理论第18-19页
        2.2.3 资产负债平衡管理理论第19-20页
    2.3 巴塞尔委员会的相关规定第20页
    2.4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制第20-23页
        2.4.1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开端第20-21页
        2.4.2 商业银行间流动性风险的传染第21页
        2.4.3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形成过程第21-23页
第3章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计量第23-32页
    3.1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影响因素第23-24页
    3.2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计量方法第24-30页
        3.2.1 拆借总额比第24页
        3.2.2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指标的建立第24-30页
    3.3 加权流动性指标的计算第30-32页
        3.3.1 加权流动性指标的建立第30页
        3.3.2 流动性指标权重及范围第30页
        3.3.3 加权流动性指标计算第30-32页
第4章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第32-47页
    4.1 宏观压力测试方法和框架第32-34页
        4.1.1 压力测试方法第32-33页
        4.1.2 宏观压力测试框架第33-34页
    4.2 宏观压力测试情景设置第34-41页
        4.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第34-35页
        4.2.2 确定宏观经济风险因子第35-36页
        4.2.3 压力强度设置第36-37页
        4.2.4 情景设置模型第37-41页
    4.3 风险传导模型建立第41-47页
        4.3.1 平稳性检验第41-42页
        4.3.2 协整检验第42-43页
        4.3.3 VECM模型建立第43页
        4.3.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第43-44页
        4.3.5 压力测试结果第44-47页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47-53页
    5.1 研究结论第47-48页
        5.1.1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界定第47页
        5.1.2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制第47-48页
        5.1.3 商业银行间关联度的计量第48页
        5.1.4 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第48页
    5.2 政策建议第48-53页
        5.2.1 微观方面第48-50页
        5.2.2 宏观方面第50-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57-58页
后记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商业银行复杂资金网络富节点同配性及弱连接强度机制研究
下一篇:中国外部财富价值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估值效应的统计和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