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蜀地”与“文教” | 第9-11页 |
第二节 西汉蜀人赋作情况 | 第11-13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一章 蜀地文教 | 第16-35页 |
第一节 蜀地巫仙文化 | 第16-24页 |
一 蜀地与《山海经》 | 第16-19页 |
二 蜀地人民对蜀侯的神化 | 第19-20页 |
三 古蜀传说中“龟”、“蛇”意象对后来神话建构影响 | 第20-21页 |
四 蜀地治水神话 | 第21-24页 |
第二节 蜀地的教育活动 | 第24-29页 |
一 秦惠文王平定蜀地 | 第24页 |
二 文翁兴学 | 第24-28页 |
三 蜀地文教与中央文化的关系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29-35页 |
一 汉代的小学教育 | 第29-31页 |
二 蜀地文字学 | 第31-35页 |
第二章 司马相如创作中蜀地文教因素 | 第35-70页 |
第一节 司马相如的受教育经历 | 第35-41页 |
一 司马相如在蜀地受教育经历 | 第35-38页 |
二 司马相如的纵横家思想与以“巨丽”为美的审美理想 | 第38-40页 |
三 司马相如所接受的经学教育与汉赋创作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司马相如赋作中蜀地文教因素 | 第41-58页 |
一 《子虚》《上林》赋的文本、创作时间和背景 | 第41-45页 |
二 司马相如赋作中儒家“仁义道德”思想 | 第45-50页 |
三 《子虚》《上林》赋受《山海经》的影响 | 第50-54页 |
四 司马相如赋作中其他蜀地元素 | 第54-58页 |
第三节 司马相如其他文类的作品中蜀地文教因素的体现 | 第58-64页 |
一 《封禅书》的价值选择所体现的蜀地文教因素 | 第58-60页 |
二 《喻巴蜀父老檄》与《难巴蜀父老文》中体现的蜀地文教因素 | 第60-64页 |
第四节 司马相如的小学功底与汉赋创作 | 第64-70页 |
一 司马相如赋作中文字学 | 第64-66页 |
二 司马相如赋作铺排方式与字书体例 | 第66-68页 |
三 连绵词的使用与汉赋的音乐性 | 第68-70页 |
第三章 司马相如赋作经典化对蜀地文教的影响 | 第70-83页 |
第一节 司马相如赋作经典化过程 | 第70-79页 |
一 汉武帝对司马相如赋作的接受 | 第70-75页 |
二 从司马相如官职变化看司马相如赋作的接受过程 | 第75-77页 |
三 司马相如作品典雅性受到时人认可 | 第77-79页 |
第二节 司马相如对蜀地文教的影响 | 第79-83页 |
一 司马相如开蜀地作赋风气 | 第79-81页 |
二 司马相如对蜀地学术的影响 | 第81-83页 |
第四章 司马相如对王褒、扬雄赋作的影响 | 第83-95页 |
第一节 司马相如对王褒赋作的影响 | 第83-84页 |
第二节 王褒作品中体现的蜀地文教因素 | 第84-86页 |
第三节 司马相如对扬雄赋作的影响 | 第86-90页 |
第四节 蜀地文教因素对扬雄的影响 | 第90-95页 |
一 扬雄赋作中巫仙文化色彩 | 第90-93页 |
二 蜀地文教因素对扬雄的影响 | 第93-95页 |
结语 | 第95-96页 |
附录 司马相如年谱 | 第96-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