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概述 | 第12页 |
1.2 摇摆结构研究成果 | 第12-16页 |
1.3 自复位结构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6-21页 |
1.4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试件设计 | 第23-32页 |
2.1 模型的结构设计 | 第23-24页 |
2.2 设计依据 | 第24-25页 |
2.3 分析计算 | 第25-31页 |
2.3.1 荷载取值和结构参数 | 第25页 |
2.3.2 构件截面选取 | 第25-26页 |
2.3.3 构件内力计算及截面验算 | 第26-31页 |
2.4 BASE试件介绍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2-37页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3.1.1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32页 |
3.1.2 单元划分 | 第32-33页 |
3.1.3 接触关系与边界条件 | 第33页 |
3.1.4 加载制度 | 第33-34页 |
3.1.5 破坏准则 | 第34页 |
3.2 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试验验证 | 第34-36页 |
3.2.1 对比试验简介 | 第34-35页 |
3.2.2 有限元模拟 | 第35页 |
3.2.3 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摇摆钢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37-52页 |
4.1 摇摆钢支撑结构与中心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对比 | 第37-40页 |
4.1.1 试件ZXZC破坏模式 | 第37-38页 |
4.1.2 试件G1破坏模式 | 第38-39页 |
4.1.3 滞回曲线 | 第39页 |
4.1.4 骨架曲线 | 第39-40页 |
4.1.5 刚度退化曲线 | 第40页 |
4.2 跨度对摇摆钢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1 K系列试件 | 第40页 |
4.2.2 滞回曲线 | 第40-41页 |
4.2.3 骨架曲线 | 第41页 |
4.2.4 刚度退化曲线 | 第41-42页 |
4.3 层高对摇摆钢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4.3.1 H系列试件 | 第42页 |
4.3.2 滞回曲线 | 第42-43页 |
4.3.3 骨架曲线 | 第43-44页 |
4.3.4 刚度退化曲线 | 第44页 |
4.4 刚度比对摇摆钢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44-48页 |
4.4.1 滞回曲线分析 | 第45-46页 |
4.4.2 骨架曲线分析 | 第46页 |
4.4.3 刚度退化曲线分析 | 第46页 |
4.4.4 承载力及延性 | 第46-47页 |
4.4.5 变形模式 | 第47-48页 |
4.5 钢材强度等级对摇摆钢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48-51页 |
4.5.1 滞回曲线 | 第48-49页 |
4.5.2 骨架曲线 | 第49-50页 |
4.5.3 承载力及延性 | 第50页 |
4.5.4 刚度退化曲线 | 第50-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构使用功能快速恢复的范围 | 第52-63页 |
5.1 确定摇摆钢支撑结构使用功能快速恢复范围的方法 | 第52-53页 |
5.2 K系列试件耗能段可替换的层间侧移角范围 | 第53-55页 |
5.2.1 K系列试件 | 第53-55页 |
5.2.2 跨度对耗能段替换范围的影响 | 第55页 |
5.3 H系列试件耗能段可替换的层间侧移角范围 | 第55-57页 |
5.3.1 H系列试件 | 第55-57页 |
5.3.2 高度对耗能段替换范围的影响 | 第57页 |
5.4 G系列试件耗能段可替换的层间侧移角范围 | 第57-60页 |
5.4.1 G系列试件 | 第57-59页 |
5.4.2 刚度比对耗能段替换范围的影响 | 第59-60页 |
5.5 Q系列试件耗能段可替换的层间侧移角范围 | 第60-62页 |
5.3.1 Q系列试件 | 第60-62页 |
5.3.2 钢材强度等级对耗能段替换范围的影响 | 第6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预应力钢绞线对摇摆钢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63-72页 |
6.1 预应力钢绞线力学原理分析 | 第64-65页 |
6.2 钢绞线参数设计 | 第65-67页 |
6.2.1 重力荷载计算 | 第65页 |
6.2.2 设计基地剪力和倾覆弯矩 | 第65-66页 |
6.2.3 预应力钢绞线参数设计 | 第66-67页 |
6.3 试件参数设计 | 第67-68页 |
6.3.1 BASE试件尺寸 | 第67页 |
6.3.2 BASE试件有限元建模方法 | 第67-68页 |
6.3.3 钢绞线预应力的模拟 | 第68页 |
6.3.4 S系列试件 | 第68页 |
6.3.5 T系列试件 | 第68页 |
6.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6.4.1 BASE试件 | 第68-69页 |
6.4.2 S系列试件 | 第69-70页 |
6.4.3 T系列试件 | 第7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7.1 结论 | 第72页 |
7.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图表目录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