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1.1 奶牛常见营养性代谢疾病 | 第12-13页 |
1.2 奶牛酮病及发病机理 | 第13-14页 |
1.3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界定及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1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界定 | 第14页 |
1.3.2 奶牛瘤胃酸中毒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3 奶牛瘤胃酸中毒对奶牛机体的影响 | 第15页 |
1.3.4 瘤胃酸中毒引起的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 | 第15-16页 |
2 奶牛细菌内毒素的产生与对机体带来的危害 | 第16-19页 |
2.1 细菌内毒素的产生与移位 | 第16-17页 |
2.2 细菌内毒素对奶牛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 细菌内毒素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危害 | 第18-19页 |
3 立题依据 | 第19-20页 |
4 论文总体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5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3-34页 |
1. 试验一 日粮淀粉与FNDF比例对奶牛瘤胃液发酵指标的影响 | 第23-2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3-25页 |
1.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23页 |
1.1.2 试验日粮 | 第23-25页 |
1.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5页 |
1.1.3.1 饲料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5页 |
1.1.3.2 瘤胃液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5页 |
1.2 试验采用的方法 | 第25-27页 |
1.2.1 饲料样品的检测方法 | 第25页 |
1.2.2 瘤胃液发酵指标的检测方法 | 第25-27页 |
1.2.2.1 瘤胃液pH值的检测方法 | 第25页 |
1.2.2.2 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的检测 | 第25-26页 |
1.2.2.3 瘤胃液乳酸的检测方法 | 第26页 |
1.2.2.4 瘤胃液氨态氮的检测方法 | 第26页 |
1.2.2.5 瘤胃液LPS的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7-28页 |
1.4 小结 | 第28页 |
2. 试验二 日粮淀粉与FNDF比例对奶牛血液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28-31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2.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28页 |
2.1.2 试验日粮 | 第28页 |
2.1.3 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 第28-29页 |
2.1.3.1 血液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28-29页 |
2.1.3.2 血样的前处理和分装 | 第29页 |
2.3 试验采用的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2.3.1 血浆LPS的检测方法 | 第29页 |
2.3.2 血浆挥发性脂肪酸的检测方法 | 第29页 |
2.3.3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1页 |
2.5 小结 | 第31页 |
3. 试验三日粮淀粉与FNDF比例对奶牛泌乳量、乳常规成份及乳中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3.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31页 |
3.1.2 试验日粮 | 第31页 |
3.1.3 采集样品的处理 | 第31-3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2页 |
3.3 小结 | 第32页 |
4. 试验四 日粮淀粉与FNDF比例对奶牛粪便中LPS含量及其他指标的的影响 | 第32-33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4.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32页 |
4.1.2 试验日粮 | 第32页 |
4.1.3 采集样品的处理 | 第32-3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3页 |
4.3 小结 | 第33页 |
5. 试验五 瘤胃液、粪便、乳液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5.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33页 |
5.1.2 试验日粮 | 第33-34页 |
5.1.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页 |
5.2 小结 | 第34页 |
第三章 总体讨论与结论 | 第34-38页 |
1. 论文总体讨论 | 第34-36页 |
1.1 日粮淀粉与FNDF比例对瘤胃内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34-35页 |
1.2 日粮淀粉与FNDF比例对奶牛血液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35页 |
1.3 日粮淀粉与FNDF比例对奶牛泌乳量、乳常规成份及乳中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1.4 日粮淀粉与FNDF比例对奶牛粪便LPS浓度和其他指标的影响 | 第36页 |
2. 论文总体结论 | 第36-37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37页 |
4. 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