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旅游度假行业的蓬勃发展 | 第10页 |
1.1.2 地域文化的日益重视 | 第10-11页 |
1.1.3 山岳型旅游度假的兴起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4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4.1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第12-13页 |
1.4.2 度假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4.3 地域文化型山岳度假村项目实践现状分析 | 第15-18页 |
1.4.4 小结 | 第18页 |
1.5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1.5.1 地域文化 | 第18-19页 |
1.5.2 山岳型度假村 | 第19-20页 |
1.5.3 地域文化型山岳度假村景观设计 | 第20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1.6.1 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于地域文化的山岳型度假村景观设计相关案例研究与分析 | 第23-41页 |
2.1 相关案例研究 | 第23-24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2.1.2 案例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1.3 案例研究方法 | 第24页 |
2.2 地域文化在度假村景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 第24-36页 |
2.2.1 亚龙湾人间天堂鸟巢度假村 | 第24-27页 |
2.2.2 仁安悦榕庄度假村 | 第27-29页 |
2.2.3 张家界禾田居度假村 | 第29-31页 |
2.2.4 自在平江度假村 | 第31-36页 |
2.3 地域文化在度假村景观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2.3.1 缺乏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表达 | 第36页 |
2.3.2 缺乏整体文化意境的营造 | 第36-37页 |
2.3.3 地域文化的应用缺乏创新 | 第37-38页 |
2.3.4 忽略与环境的融合度 | 第38页 |
2.4 地域文化型山岳度假村的景观特点 | 第38-40页 |
2.4.1 遵从自然环境 | 第39页 |
2.4.2 传承地域文化 | 第39页 |
2.4.3 营造文化意境 | 第39-40页 |
2.5 总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基于地域文化的山岳型度假村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41-56页 |
3.1 基于地域文化的山岳型度假村景观设计原则 | 第41-43页 |
3.1.1 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原则 | 第41页 |
3.1.2 生态性原则 | 第41-42页 |
3.1.3 整体性原则 | 第42页 |
3.1.4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2页 |
3.1.5 时代性原则 | 第42-43页 |
3.2 地域文化型山岳度假村景观设计方法 | 第43-54页 |
3.2.1 收集素材——挖掘山岳型度假村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内容 | 第43-45页 |
3.2.2 整理素材——形成山岳型度假村景观中的设计元素 | 第45页 |
3.2.3 选择载体——山岳型度假村景观中设计元素的表达载体 | 第45-48页 |
3.2.4 转化元素——山岳型度假村景观中设计元素的表达方法 | 第48-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地域文化在新化蛙蛙谷度假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56-95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56-57页 |
4.2 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57-63页 |
4.2.1 项目区域调查 | 第57-58页 |
4.2.2 项目基地调查 | 第58-63页 |
4.3 项目定位 | 第63-64页 |
4.3.1 主题定位 | 第63-64页 |
4.3.2 功能定位 | 第64页 |
4.3.3 人群定位 | 第64页 |
4.4 项目设计理念 | 第64-65页 |
4.5 整体设计 | 第65-72页 |
4.5.1 总体布局 | 第65-68页 |
4.5.2 文化符号的提炼 | 第68-69页 |
4.5.3 基调色彩的提取 | 第69页 |
4.5.4 交通组织 | 第69-72页 |
4.6 分区设计 | 第72-95页 |
4.6.1 “下峒”——山谷接待区 | 第72-77页 |
4.6.2 “中峒”——溪谷体验区 | 第77-85页 |
4.6.3 “上峒”——山地度假区 | 第85-9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95-97页 |
5.1 总结 | 第95-96页 |
5.1.1 调查研究 | 第95页 |
5.1.2 理论研究 | 第95-96页 |
5.1.3 实践研究 | 第96页 |
5.2 讨论 | 第96-97页 |
5.2.1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96页 |
5.2.2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简介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