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文--法律社会学论文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关系问题类型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导论第8-12页
    一、 选题意义第8-9页
    二、 理论研究现状第9-10页
    三、 研究方法及文章结构第10-12页
第一章 类型化分析框架的建立第12-17页
    一、 类型化研究的理论渊源及适用可行性第12-14页
        (一) “理想类型”研究方法的理论渊源第12-13页
        (二) 类型化研究方法的适用可行性第13-14页
    二、 两个效果的内涵、分类标准及框架建构第14-17页
        (一)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内涵第14-15页
        (二)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关系类型化标准第15页
        (三) 两个效果关系类型化研究框架的建构第15-17页
第二章 结果性法律效果与过程性社会效果的关系第17-22页
    一、 结果性法律效果与过程性社会效果第17-18页
    二、 结果性法律效果与过程性社会效果冲突的原因第18-20页
        (一) 法律的局限导致现实的冲突第18页
        (二) 程序透明与公众参与程度的欠缺第18-19页
        (三)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碰撞第19-20页
    三、 实证分析——以杭州张氏叔侄案为例第20页
    四、 结果性法律效果与过程性社会效果关系的评价第20-22页
第三章 过程性法律效果与结果性社会效果的关系第22-28页
    一、 过程性法律效果与结果性社会效果第22-23页
    二、 过程性法律效果与结果性社会效果关系冲突的原因第23-25页
        (一) 片面追求社会效果而忽视法律效果第23-24页
        (二) 法律职业思维与大众思维的差异第24-25页
        (三) 程序正义不等同于实现社会效果第25页
    三、 实证分析——以李昌奎案为例第25-26页
    四、 过程性法律效果与结果性社会效果关系的评价第26-28页
第四章 过程性的两个效果与结果性的的两个效果的关系第28-31页
    一、 过程性法律效果与过程性社会效果的关系第28-29页
    二、 结果性法律效果与结果性社会效果的关系第29页
    三、 过程性两种法律效果与结果性两种效果统一的意义第29-31页
结语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6页
附录第36-37页
致谢第37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良性规范秩序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以大连公交车秩序状态为分析个案
下一篇:英国养老金信托受托人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