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金融思想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与对象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2.1 《管子》研究的学术地位 | 第14-18页 |
1.2.2 《管子》金融思想综述 | 第18-19页 |
1.2.3 《管子》金融思想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之处 | 第21-22页 |
1.4.1 创新点 | 第21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管子》金融思想 | 第23-36页 |
2.1 《管子》金融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理论来源 | 第23-26页 |
2.1.1 《管子》中金融定义 | 第23-24页 |
2.1.2 金融思想历史背景 | 第24-25页 |
2.1.3 金融思想理论来源 | 第25-26页 |
2.2 《管子》金融思想核心——轻重论 | 第26-31页 |
2.2.1 何为“轻重论” | 第26页 |
2.2.2 “轻重论”的关键——掌握财权 | 第26-28页 |
2.2.3 “轻重之术”——实现多维均衡 | 第28-31页 |
2.3 《管子》金融思想运用 | 第31-33页 |
2.3.1 目标——成就霸业 | 第31页 |
2.3.2 手段——轻重御天下 | 第31-32页 |
2.3.3 原则——轻重无数 | 第32页 |
2.3.4 核心——货币购买力 | 第32-33页 |
2.4 《管子》金融思想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管子》金融思想对古代的影响 | 第36-45页 |
3.1 两汉——“轻重”的继承与发展 | 第37-40页 |
3.1.1 贾谊晁错发展管子学说 | 第37-38页 |
3.1.2 盐铁专卖与均输平准政策 | 第38-39页 |
3.1.3 王莽与“六管” | 第39-40页 |
3.2 唐宋——“轻重”的巅峰 | 第40-42页 |
3.2.1 唐朝的国家垄断 | 第40-41页 |
3.2.2 宋朝的纸币与禁榷制度 | 第41-42页 |
3.3 明清——“轻重”的收敛与创新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管子》金融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45-51页 |
4.1 我国金融政策所面临的问题 | 第45-47页 |
4.1.1 金融创新以致“轻重”失衡 | 第45-46页 |
4.1.2 “轻重”无序,汇改受阻 | 第46-47页 |
4.1.3 轻视农业,忽视“基石” | 第47页 |
4.2 《管子》金融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 第47-50页 |
4.2.1 掌“轻重”,重监管 | 第47-48页 |
4.2.2 “轻重无数”,顺势而为 | 第48-49页 |
4.2.3 重视“基石”,方能兴国 | 第49-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1、结论 | 第51页 |
2、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