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性公园空间情感的符号化表达--基于成都天府芙蓉园项目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存在问题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 城市综合性公园 | 第14页 |
2.2 空间情感 | 第14页 |
2.3 符号化表达 | 第14-15页 |
3 城市综合性公园共享性空间情感涵盖 | 第15-21页 |
3.1 客群的心理空间可及 | 第15-17页 |
3.1.1 受众的多重考量 | 第15-16页 |
3.1.2 视觉注意下的潜意符号提取 | 第16-17页 |
3.2 “环境”的多属性影响 | 第17-20页 |
3.2.1 物理环境的心理围合 | 第17-18页 |
3.2.2 人文环境的“二手”印象 | 第18-19页 |
3.2.3 环境认知的可读性 | 第19-20页 |
3.3 空间情感的互动模式 | 第20-21页 |
4 城市综合性公园符号化表达塑造方法 | 第21-28页 |
4.1 空间的符号化倾向 | 第21-22页 |
4.1.1 “文化域”的选择 | 第21页 |
4.1.2 元素与空间契合 | 第21-22页 |
4.2 符号语言的运用 | 第22-24页 |
4.3 空间形态表达的多样性 | 第24-28页 |
4.3.1 “线型”延展 | 第24-25页 |
4.3.2 多群组空间的符号整合 | 第25-27页 |
4.3.3 符号索引性 | 第27-28页 |
5 符号媒介与空间情感的互动依存 | 第28-31页 |
5.1 空间符号的节奏性 | 第28页 |
5.2 “社会空间”的情感尺度 | 第28-31页 |
5.2.1 个体空间平衡需求 | 第29-30页 |
5.2.2 空间行为的安全距离 | 第30-31页 |
6 案列设计 | 第31-42页 |
6.1 项目背景 | 第31-32页 |
6.2 方案设计 | 第32-42页 |
7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索引 | 第45-4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