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0页 |
第二章 国内城市雕塑设计的现状 | 第10-20页 |
2.1 国内城市雕塑的特征 | 第11-16页 |
2.1.1 类型多种多样 | 第11-12页 |
2.1.2 现代与传统的交叠 | 第12-14页 |
2.1.3 个人思维化和主观化 | 第14-15页 |
2.1.4 不符合城市内涵及其风格 | 第15-16页 |
2.1.5 无尺度标准 | 第16页 |
2.2 国内雕塑不良特征造成的问题 | 第16-17页 |
2.2.1 用料与主题不符合 | 第16页 |
2.2.2 无创意拼凑和复制 | 第16-17页 |
2.2.3“最”之误区 | 第17页 |
2.2.4 模糊的尺度标准 | 第17页 |
2.2.5 利益至上的生产 | 第17页 |
2.3 问题出现的必然性 | 第17-19页 |
2.3.1 国人平均审美水平不高 | 第18页 |
2.3.2 缺少一种态度 | 第18页 |
2.3.3 雕塑从业者的功利心严重,专业技能不过硬 | 第18-19页 |
2.4 教育的落后 | 第19-20页 |
2.4.1 知识的照本宣科 | 第19页 |
2.4.2 学术的闭门造车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国外优秀城市雕塑的可借鉴性 | 第20-26页 |
3.1 哥本哈根小美人鱼 | 第20-21页 |
3.2 新加坡鱼尾狮 | 第21-22页 |
3.3 芝加哥千禧公园云门 | 第22-23页 |
3.4 铁鞋雕塑 | 第23-24页 |
3.5 铠魄巨马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国内城市雕塑创新突破的可行性 | 第26-35页 |
4.1 可行性分析 | 第26页 |
4.2 城市雕塑设计的创新基点 | 第26-27页 |
4.2.1 创作观念的创新 | 第26-27页 |
4.2.2 以人为本的创新 | 第27页 |
4.2.3 新思路在雕塑中的应用 | 第27页 |
4.3 选题 | 第27-29页 |
4.3.1 文化内涵与精神动力 | 第28页 |
4.3.2 主题与环境的搭配恰当 | 第28-29页 |
4.3.3 内容与造型的完美结合 | 第29页 |
4.4 造型 | 第29页 |
4.5 颜色 | 第29-30页 |
4.6 材料 | 第30页 |
4.7“五月的风”主题雕塑之成功 | 第30-35页 |
4.7.1“五月的风”主题雕塑之概况 | 第30-31页 |
4.7.2“五月的风”主题雕塑的成功因素 | 第31页 |
4.7.3 主题与环境的恰当搭配 | 第31-32页 |
4.7.4 思想内涵与人文情怀的主题完美融合 | 第32-34页 |
4.7.5“五月的风”绝非个例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国内城市雕塑创新的意义 | 第35-40页 |
5.1 学院派的学习对于创新的利和弊 | 第35-36页 |
5.2 我国城市雕塑在设计方面应当体现的原则 | 第36-37页 |
5.3 城市雕塑的创新应该适应城市发展 | 第37-38页 |
5.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