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1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13页
        一、 研究目的第8-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3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7页
        一、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5页
        二、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7页
    第三节 主要概念和研究的理论、方法第17-21页
        一、 相关概念第17-18页
        二、 研究所据的理论第18-19页
        三、 研究方法第19-21页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理论分析第21-28页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第21-24页
        一、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趋势第21-23页
        二、 劳动争议调解的非营利组织工作内容第23页
        三、 非营利组织提供劳动争议调解的形式与途径模式第23-24页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地位分析第24-26页
        一、 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独特地位第24-25页
        二、 非营利组织特性保障劳动争议调解的实施第25-26页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作用分析第26-28页
        一、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实现多元化调解格局第26-27页
        二、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第27页
        三、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第27-28页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实例分析第28-37页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发展现状第28-29页
        一、 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非营利组织产生第28-29页
        二、 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历史第29页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地位第29-32页
        一、 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的合作伙伴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第29-31页
        二、 合作伙伴地位的实现方式第31页
        三、 确保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地位第31-32页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作用第32-37页
        一、 保障劳动权益有力第33-34页
        二、 稳定劳动关系第34-35页
        三、 参与劳动立法工作第35-36页
        四、 创造社会和谐第36-37页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问题第37-47页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的问题第37-41页
        一、 合法身份危机第37-38页
        二、 权力资源异化第38-39页
        三、 经济资源筹集能力有限第39-40页
        四、 人力资源匮乏第40-41页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问题成因第41-44页
        一、 制度约束第41-42页
        二、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第42-43页
        三、 社会认同欠缺第43-44页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问题解决的现有条件第44-47页
        一、 相关法律条件第44-45页
        二、 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第45页
        三、 政府职能的转变第45-47页
第五章 强化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作用的对策第47-52页
    第一节 完善政策法规,提供良好法制环境第47-48页
        一、 修订法规政策第47页
        二、 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第47-48页
        三、 规范实施监督审查第48页
    第二节 政府角色准确定位,改善非营利组织培育及管理第48-49页
        一、 统一思想,倡导志愿精神第48页
        二、 政府全面支持劳动争议调解的非营利组织工作第48-49页
        三、 加快非营利组织的自治化过程第49页
    第三节 进一步拓展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第49-50页
        一、 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第49-50页
        二、 拓展社会资助途径第50页
        三、 利用营销手段增加资金来源第50页
        四、 自筹资金第50页
    第四节 完善组织人才吸引机制第50-52页
        一、 加强专业建设第50-51页
        二、 完善专职工作人员的相应保障措施第51-52页
结语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致谢第58-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9-62页
附件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谣言的法律治理
下一篇:以科技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研究--以上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