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重型柴油机排放法规 | 第16-19页 |
1.2.1 测试循环变更 | 第17-18页 |
1.2.2 排放限值更加严格 | 第18-19页 |
1.3 柴油机污染物的生成 | 第19-22页 |
1.3.1 污染物生成原因 | 第19-20页 |
1.3.2 污染物生成机理 | 第20-22页 |
1.4 重型柴油机排放控制方法 | 第22-27页 |
1.4.1 燃料品质 | 第22-23页 |
1.4.2 机内净化 | 第23-24页 |
1.4.3 后处理技术 | 第24-27页 |
1.5 排气背压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1.6 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 | 第28-31页 |
第2章 发动机整机建模 | 第31-40页 |
2.1 发动机台架布置 | 第31-32页 |
2.2 WHSC循环十三工况点的选取 | 第32-33页 |
2.3 发动机仿真模型搭建 | 第33-35页 |
2.3.1 离散化建模 | 第33页 |
2.3.2 燃烧模型的选择 | 第33-34页 |
2.3.3 控制模块和监测窗口 | 第34-35页 |
2.4 发动机模型验证 | 第35-38页 |
2.5 DPF再生时机探索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DOC和DPF系统设计 | 第40-62页 |
3.1 DOC系统工作原理 | 第40-41页 |
3.2 DOC载体尺寸设计 | 第41-52页 |
3.2.1 化学反应动力学 | 第41-42页 |
3.2.2 DOC入口边界条件 | 第42-43页 |
3.2.3 DOC系统建模 | 第43-45页 |
3.2.4 DOC载体匹配 | 第45-52页 |
3.3 DPF系统工作原理 | 第52-53页 |
3.3.1 DPF过滤机理 | 第52-53页 |
3.3.2 DPF再生机理 | 第53页 |
3.4 DPF载体尺寸设计 | 第53-60页 |
3.4.1 DPF系统建模 | 第54-57页 |
3.4.2 DPF规格匹配设计 | 第57-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SCR系统设计 | 第62-73页 |
4.1 SCR系统工作原理 | 第62-63页 |
4.2 SCR反应机理 | 第63-64页 |
4.2.1 尿素的热解和水解 | 第63页 |
4.2.2 NOx的选择性催化还原 | 第63-64页 |
4.3 SCR系统建模 | 第64-67页 |
4.3.1 SCR化学反应动力学 | 第65页 |
4.3.2 尿素喷射量的计算 | 第65-66页 |
4.3.3 边界条件和载体规格设置 | 第66-67页 |
4.4 SCR载体匹配设计 | 第67-71页 |
4.4.1 SCR载体体积选择 | 第67-70页 |
4.4.2 载体直径对SCR催化器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4.5 WHSC循环SCR尿素喷射策略的优化 | 第71-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后处理系统的布置与性能验证 | 第73-79页 |
5.1 后处理系统布置形式对发动机和后处理性能的影响 | 第73-76页 |
5.1.1 后处理系统布置形式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5.1.2 后处理系统布置形式对NOx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5.2 后处理系统性能的实验验证 | 第76-78页 |
5.2.1 后处理模型与发动机模型的耦合 | 第76-77页 |
5.2.2 后处理系统实验台架 | 第77页 |
5.2.3 排放结果验证 | 第77-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9-8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9-8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89-9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