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2.1 文章结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2.1 义务教育 | 第19-21页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2.2 财政分权 | 第21-23页 |
2.2.1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中国式财政分权理论 | 第22-23页 |
2.3 财政分权与义务教育 | 第23-24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4页 |
2.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2.5.1 义务教育 | 第24页 |
2.5.2 财政分权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义务教育供给水平的影响机理 | 第26-38页 |
3.1 中国式财政分权现状与问题 | 第26-29页 |
3.1.1 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并存——“用手投票”约束机制的失效 | 第26-27页 |
3.1.2 地方政府行为缺乏居民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用脚投票”约束机制的失效 | 第27页 |
3.1.3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财政关系透明度低 | 第27-28页 |
3.1.4 中国式财政分权缺少配套的法制基础 | 第28-29页 |
3.2 中国式财政分权降低地方政府义务教育供给水平的路径分析 | 第29-31页 |
3.2.1 地方政府增长型激励机制 | 第29页 |
3.2.2 地方政府行为扭曲 | 第29-30页 |
3.2.3 教育的正外部性 | 第30-31页 |
3.3 中国式财政分权提高地方政府义务教育供给水平的路径分析 | 第31-36页 |
3.3.1 政府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转变 | 第31-32页 |
3.3.2 政府和居民义务教育需求强烈 | 第32-33页 |
3.3.3 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完善 | 第33-35页 |
3.3.4 新型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第35-36页 |
3.4 中国式财政分权影响教育供给水平路径总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因子分析法下义务教育供给现状及地区差异 | 第38-55页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4.1.2 因子分析法及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39-40页 |
4.2 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 第40-49页 |
4.2.1 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水平 | 第40-44页 |
4.2.2 义务教育中间产出 | 第44-46页 |
4.2.3 义务教育最终产出 | 第46-49页 |
4.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省域义务教育综合得分分析 | 第49-55页 |
4.3.1 因子分析结果 | 第49-52页 |
4.3.2 省域义务教育供给水平综合指标体系打分和排名 | 第52-55页 |
第五章 中国式财政分权影响义务教育供给指数的实证检验 | 第55-62页 |
5.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第55-58页 |
5.1.1 模型设定 | 第55页 |
5.1.2 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 第55-57页 |
5.1.3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57-58页 |
5.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5.2.1 财政分权度的影响效应 | 第58-59页 |
5.2.2 控制变量的影响效应 | 第59-60页 |
5.3 稳健性检验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第62-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2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2-66页 |
6.2.1 现有财政分权制度下政府行为的优化 | 第62-64页 |
6.2.2 改革现有财政分权体制 | 第64-65页 |
6.2.3 健全以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65-6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