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第12-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42页 |
1. 烷胺类药物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 第18-19页 |
1.1 烷胺类药物的概念 | 第18页 |
1.2 烷胺类化学成分的分类 | 第18页 |
1.2.1 烷胺类化学合成药物 | 第18页 |
1.2.2 中药的烷胺类化学成分 | 第18页 |
1.3 烷胺类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 第18-19页 |
2. 烷胺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 | 第19-41页 |
2.1 烷胺类化学合成药物 | 第19-25页 |
2.1.1 异丙肌苷 | 第19-20页 |
2.1.2 匹多莫德 | 第20-21页 |
2.1.3 谷胺酰胺 | 第21-22页 |
2.1.4 左旋肉碱 | 第22-23页 |
2.1.5 二氢吡啶 | 第23-24页 |
2.1.6 布他磷 | 第24-25页 |
2.2 中药的烷胺类化学成分 | 第25-41页 |
2.2.1 刺五加 | 第25-27页 |
2.2.2 紫锥菊 | 第27-28页 |
2.2.3 枸杞 | 第28-30页 |
2.2.4 葶苈子 | 第30-31页 |
2.2.5 韭子 | 第31-32页 |
2.2.6 小檗 | 第32-33页 |
2.2.7 红景天 | 第33-34页 |
2.2.8 玛咖 | 第34-35页 |
2.2.9 大枣 | 第35-36页 |
2.2.10 黄精 | 第36-37页 |
2.2.11 肉苁蓉 | 第37-38页 |
2.2.12 胡椒 | 第38-39页 |
2.2.13 茶叶 | 第39-40页 |
2.2.14 菟丝子 | 第40-41页 |
3. 烷胺类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2页 |
第二章 立题依据及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 | 第42-44页 |
1. 立题依据 | 第42页 |
2. 研究目的 | 第42-43页 |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43页 |
4. 研究的意义 | 第43-44页 |
第三章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化学合成 | 第44-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1.1 材料 | 第45页 |
1.1.1 试剂 | 第45页 |
1.1.2 仪器 | 第45页 |
1.2 方法 | 第45-49页 |
1.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化学合成方法 | 第45-47页 |
1.2.1.1 丁基异丙基胺化学合成方法 | 第45-46页 |
1.2.1.2 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化学合成方法 | 第46-47页 |
1.2.1.3 玛咖酰胺化学合成方法 | 第47页 |
1.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的结构鉴定方法 | 第47-48页 |
1.2.2.1 核磁共振仪测定氢谱、碳谱 | 第47页 |
1.2.2.2 红外光谱仪测定红外吸收光谱 | 第47-48页 |
1.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第48-49页 |
1.2.3.1 熔点的测定方法 | 第48页 |
1.2.3.2 沸点的测定方法 | 第48页 |
1.2.3.3 液体折射率测定方法 | 第48-49页 |
1.2.3.4 液体密度测量方法 | 第49页 |
1.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的制剂方法 | 第49页 |
2. 结果 | 第49-51页 |
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的化学合成结果 | 第49页 |
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结构鉴定数据 | 第49-50页 |
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理化性质数据 | 第50-51页 |
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及玛咖酰胺制剂结果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3页 |
3.1 丁基异丙基胺的化学合成讨论 | 第51-52页 |
3.2 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的化学合成讨论 | 第52页 |
3.3 玛咖酰胺的化学合成讨论 | 第52-53页 |
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毒性实验 | 第54-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1.1 材料 | 第54-55页 |
1.2 方法 | 第55-56页 |
1.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急性毒性实验 | 第55页 |
1.2.1.1 丁基异丙基胺LD_(50)测定 | 第55页 |
1.2.1.2 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LD_(50)测定 | 第55页 |
1.2.1.3 玛咖酰胺LD_(50)测定 | 第55页 |
1.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亚急性毒性实验 | 第55-56页 |
2. 结果 | 第56-58页 |
2.1 丁基异丙基胺LD_(50)测定结果 | 第56页 |
2.2 苯甲胺基异丙基膦酸LD_(50)测定结果 | 第56-57页 |
2.3 玛咖酰胺LD_(50)测定结果 | 第57页 |
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LD_(50)急性中毒临诊表现 | 第57页 |
2.5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亚急性毒性观察结果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59页 |
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 第60-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4页 |
1.1 材料 | 第60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60页 |
1.1.2 仪器与试剂 | 第60页 |
1.2 方法 | 第60-64页 |
1.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 第60-61页 |
1.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第61页 |
1.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游泳力竭期血清乳酸和尿素氮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61页 |
1.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肝脏和肌肉糖原含量的影响 | 第61页 |
1.2.5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肝脏和肌肉细胞ATP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1.2.6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耐冷热应激的影响 | 第62页 |
1.2.7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耐缺氧应激的影响 | 第62页 |
1.2.8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雄鼠交配能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1.2.9 小鼠肥胖模型建立及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减肥效果检测 | 第63页 |
1.2.10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血清瘦素含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2. 结果 | 第64-85页 |
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延长小鼠游泳时间 | 第64-65页 |
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 | 第65-67页 |
2.3 小鼠游泳力竭运动后血清BUN、LD含量和LDH活性变化 | 第67-71页 |
2.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提高小鼠肝糖和肌糖含量 | 第71-73页 |
2.5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提高小鼠肝ATP和肌ATP的含量 | 第73-76页 |
2.6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增强小鼠耐冷热应激的能力 | 第76-77页 |
2.7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增强小鼠耐缺氧应激的能力 | 第77-79页 |
2.8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提高雄鼠交配能力 | 第79-82页 |
2.9 小鼠肥胖模型建立及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减肥实验结果 | 第82-83页 |
2.10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血清瘦素含量的影响 | 第83-85页 |
3. 讨论 | 第85-89页 |
3.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游泳能力和血清BUN、LD含量、LDH活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3.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肝脏和肌肉糖原及ATP含量的影响 | 第86-87页 |
3.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 | 第87-88页 |
3.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雄鼠交配能力的影响 | 第88页 |
3.5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减肥作用 | 第88-89页 |
4. 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的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 第90-1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6页 |
1.1 材料 | 第90-91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90页 |
1.1.2 仪器与试剂 | 第90-91页 |
1.2 方法 | 第91-96页 |
1.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91-93页 |
1.2.1.1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测定 | 第91页 |
1.2.1.2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 第91页 |
1.2.1.3 T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形成的测定 | 第91-92页 |
1.2.1.4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 第92页 |
1.2.1.5 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测定 | 第92页 |
1.2.1.6 免疫器官脏器指数测定 | 第92页 |
1.2.1.7 脾脏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检测 | 第92-93页 |
1.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93页 |
1.2.2.1 血清溶血素含量的测定 | 第93页 |
1.2.2.2 血清和脾脏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93页 |
1.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血清和脾脏IL-2、IL-6、IL-12、IFN-γ和TNF-α含量和mRNA表达的影响 | 第93-96页 |
1.2.3.1 ELISA检测 | 第93-94页 |
1.2.3.2 PCR检测 | 第94-96页 |
2. 结果 | 第96-126页 |
2.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细胞免疫的影响 | 第96-109页 |
2.1.1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变化 | 第96-98页 |
2.1.2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 | 第98-100页 |
2.1.3 T淋巴细胞玫瑰花环形成的变化 | 第100-102页 |
2.1.4 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 | 第102-104页 |
2.1.5 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变化 | 第104-105页 |
2.1.6 免疫器官脏器指数的变化 | 第105-107页 |
2.1.7 脾脏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 | 第107-109页 |
2.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 | 第109-117页 |
2.2.1 血清溶血素含量的变化 | 第109-111页 |
2.2.2 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111-115页 |
2.2.3 脾脏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115-117页 |
2.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血清和脾脏IL-2、IL-6、IL-12、IFN-γ和TNF-α含量和mRNA表达的影响 | 第117-126页 |
2.3.1 血清IL-2、IL-6、IL-12、IFN-γ和TNF-α含量变化 | 第117-120页 |
2.3.2 脾脏IL-2、IL-6、IL-12、IFN-γ和TNF-α含量变化 | 第120-123页 |
2.3.3 脾脏IL-2、IL-6、IL-12、IFN-γ和TNF-α mRNA表达的变化 | 第123-126页 |
3. 讨论 | 第126-130页 |
3.1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3.1.1 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 第126页 |
3.1.2 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3.2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3.3 二种新型烷胺类药物对小鼠血清和脾脏细胞因子含量及mRNA表达影响 | 第129-130页 |
4. 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七章 结纶与创新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攻博期间完成的发明专利 | 第158-160页 |
附图 | 第160-169页 |